等待处理…

27件青铜器惊现华夏

2023年10月15日

□文图/柳江河

1974年3月,临潼西杨村杨志发等十几位农民打井,挖出了震惊世界的——秦兵马俑

2003年1月19日,眉县杨家村村民王拉乾等5人挖土,又挖出了27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专家指出:这可能要改写夏商周的断代史

宝鸡眉县,因东汉未权臣董卓在境内筑“眉坞城”,古称眉坞。该县马家镇杨家村紧临陇海线以北。东西长、南北窄。全村3450人,共7个村民小组。村北有一20多米高的黄土崖,这里的村民盖房、垫圈、烧砖都从这里取土。1月19日,这里发生的事情震惊了考古界乃至海内外。

五农民挖土挖出国宝

这天下午4时,村民王宁贤、王拉乾、王明锁、王勤宁、张勤辉5人(图1)到土崖前取土。王拉乾、王明锁、王宁贤三人爬上十几米高的半崖上。王拉乾一镢头挖下去,听声音不对劲,地下有空心声。再一镢头,一个碗口大的洞出现在面前。王拉乾爬在洞口往里看,发现里面好像摆放着啥东西,但又看不清楚。王宁贤又过来往里看。他告诉记者,“我仔细一瞧,可了不得,见有东西发亮光,肯定是个啥宝贝。里面的东西摆得整整齐齐,不象人动过”。他们立即用一大土疙瘩把洞口挡住,让王宁贤立即回家给有关部门打电话。其他四个人蹲在洞口旁守候。

连夜抢救安全运送

眉县文化局文化馆当时没有人接电话。王宁贤又给宝鸡市文物局打。对方问请了确切地址,让保护好现场。随后又立即通知了县文化局。

眉县文化局专家火速赶到现场。专家刘怀君告诉记者:我爬上土坡时还想:这也许是平时出土的一般青铜器。谁知一打开,人一下惊呆了。用手电一照,藏洞里漂亮的青铜器,一件紧挨一件,又没被土埋没,器物上的字看得很清楚。我兴奋得头皮发麻,心跳加快。我从事几十年考古工作,从没见到保存这么好的文物。便立即给110报警,请求公安部门派人警戒。

晚8时许,宝鸡市文物局局长张润堂带着考古队赶来,并立即着手开挖。

当时天黑看不清,寒风凛冽。农民王勤民的拖拉机派上用场,为挖掘现场发电照明。其他人又从家里拉来电线,挂起灯泡,一时间,土崖上的“藏宝洞”被照得透亮。

“藏宝洞”深约1.8米,宽约1.4米,高约1米,洞壁上还有明显的挖掘印迹。此时周围已有上百名老乡围观,为保证文物的安全,宝鸡市文物局和眉县文化馆考古人员立即对藏窖进行抢救性清理。共清理出青铜器27件,其中鼎12件(图6)、鬲9件(图3)、壶2件(图7)、盘、〓、盂(图8)、盉各1件。其中最大的一件铜鼎高58厘米,口经达45厘米。这些器物锈蚀不多,有的还呈金黄色,且件件有铭文,这是从未有过的。

杨家村村委会派来18名村民协助搬运。他们搬来梯子,18名农民排成一字形,将文物一件一件,小心翼翼地传放到地面上。此时,公安武警战士早已分兵把守,四处警戒,严密防范。

深夜11时许,27件文物安全运抵眉县,入库封存,三天后又被武装护送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存放。

12代周王史铭文有记载

20日,省文物局和北京文物专家赶到眉县。经研究考证认为:这27件青铜器是“国宝”,距今2700多年。它们组合完整,分为礼器、酒器、水器、食器等。

记者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见到了这批“国宝”其形体硕大,造型精美,纹饰繁缛,令人惊叹。特别是四足附耳盘(图2)上的铭文竟长达350余字,追述了周文王至周厉王12代周王的业绩和对一个来氏家族列祖列宗的册封。宝鸡市文物局局长张润堂告诉记者:这件四足附耳盘,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出土的“史墙盘”铭文还要多60余字,其价值难以估量。而在这之前,“史墙盘”一直是建国以来出土青铜器铭文最长的,被认为是西周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

据了解,这次发现的铭文将西周王朝除幽王以外的诸王都一一列出。这与司马迁《史记》所表述的完全一致,而且铭文还发现了“周孝王”的记载(以前只是史书中出现过,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从没发现过),为“周孝王”正了名。也充分印证了《史记》对周王朝诸王名号的记载十分正确。

一个个谜团有待专家破解

这27件文物出土令专家惊喜之余,又面临着许多问题要重新思考,也就是夏商周断代史如何去写的问题。

夏商周断代工程,即三代时期的划分和具体纪年一直被考古界誉为“哥德巴赫猜想”。为此,国家专门实施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其中西周诸天子的时代划分,就是该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这次出土的两件高年(指铭文记载的时间比较长)的青铜器,具备年、月、干支与月相(指对月亮样子的描述,如上弦月、或下弦月等)这四要素,是西周纪年青铜器年份最大的(四十三年和四十二年),实属罕见。为破解周王时代划分之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也为研究西周历史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另一个谜也令专家不解:在古代,鼎不仅是实用器,而且还是重要的礼器,并代表着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按周朝的礼规,使用鼎是有严格规定的。这次出土12件鼎,有10件形制花纹都一样。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guǐ),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按理鼎与簋是配套摆放的,这次却没有发现簋,究竟是什么原因,叫人不得而知。

杨家村四次惊人发现

记者在杨家村采访,村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发现:

1956年,该村出土了四件西周青铜器,为周成王时所铸的酒器。两件为彝方尊,两件为彝驹尊(图4)尤其是那驹状的彝驹尊,更是举世无双的珍品,现收藏于北京博物馆。

1972年5月,村民王某在村西北土壕发现一罕见的大铜鼎,通高79厘米,口经56.4厘米,最大腹围187厘米,重约78.5公斤。记载周成王妃姜馈赠土地给贵族臣子的事,引起考古界轰动。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还将铭文拓片调去研究,并写出重要的文章。现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1985年,该村又出土一套青铜打击乐器,有三件一组的编钟和一件速钟(图5),造型精美,属国家一级文物,分别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和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2003年1月19日出土的27件青铜器被专家初步定为“举世罕见的国家级文物”。

3月4日,这27件青铜器已安全运抵北京。中华世纪坛的工作人员正积极布展,以确保9日正式对外开展。5位挖宝的农民获得10万元重奖,还将到北京参观,接受更多的中外记者的采访。挖出国宝主动献给国家,他们是有功之臣。

图为五位农民和挖掘出的部分青铜器

图①:挖出国宝的五位农民

图②:四足耳盘

图③:鬲

图④:彝驹尊

图⑤:1985年杨家村出土的编钟现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收藏。

图⑥:鼎

图⑦:一对壶

图⑧:〓和盉

上篇:没有了
下篇:“名人之后”与百姓知情权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3/3/20030314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03/14/31266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