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风雨剑门关

2023年10月15日

·散文 □文/卜元华

一列大山陡峭如壁,遮严了视野,川陕公路像湿漉漉的蛇钻进两山缝隙。恰逢立秋日,骤降的风雨把我从难耐的暑热中激醒,秋的悲凉从天降。

我怀着这悲凉,任风雨满面,仰望突兀峻冷的山崖。大剑山七十二峰,由东而西,竖起百里屏障,到此裂开一径,造就了护卫成都平原的天险——剑门关。作为军事要塞,几千年来,剑门关见证了多少血战,如今,它那沉重的铁色岩石,巨墙般绵延的山体,裹一天风刀雨剑,以不可凌侵的威严向我压来。

跨过剑溪,沿石阶登山,很快望见关楼。由于川陕公路破关而入,关楼乃近代重建,但仍不失古敌楼风格,一层为砖城,洞开一门,二、三层为守军所用阁楼。想当年,一楼塞山,三五个守军楼上一站,何愁千军万马不退。走近楼前,但见“姜”字旗舞风沐雨,似在一山冷凄中独诉着那场遗恨千古的战事:钟会兵临剑门,被姜维拒之关外,屡攻不下,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姜维分兵欲袭邓艾孤军,却接后主降魏诏书,将士拔刀砍石,跌足捶胸,剑门关一片惨烈。

我围着楼廊转悠,读着那些赞扬剑门险的楹联,不由想起陆游“如此江山空负人”的喟叹。细想来,后主昏庸,权奸当道,即使雄踞天险,姜维也难挡时势大潮。依我看,在特定的军事活动中,剑门关起到了麻痹蜀军的作用,为邓艾偷渡阴平做了掩护,这也许是最致命的一点。

出关楼东上,石阶低狭难行,风拍雨披,裤腿鞋袜湿透,步履艰难地走到石笋峰。石笋峰独立于山体之外,杂花野草捧山耸天一柱,十分耐看。将此峰喻为竹笋,显然是置身高、远处所得,而站峰下,直觉一柱擎天,称柱石峰似更贴切。此峰应是大剑山最具象征性的景观,它象征着剑门天险为蜀中之顶梁柱,“一关失,半川没。”而从剑门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看,它无疑象征着蜀汉后期的支柱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姜维为蜀汉耗竭心力,降魏后,还一心复蜀,直至事泄被杀。传说姜维被剖腹后,胆大如斗,见者惊叹。而历经千年百战的剑门关,独留下这位失败英雄的遗迹,足见其忠勇深入人心。

石笋峰须过索道,索道因雨未开,只见一排缆索瑟缩着横过剑溪。我们已疲惫不堪,只得折下山。风雨嘶鸣,思绪依然。路上,见到有关剑门的诗词文章,大多站在蜀一边,扬姜贬邓,颇觉不公。从当时看,各为其国;以事后看,统一并非坏事。而立下灭蜀首功的邓艾,结局更惨于姜维。这位足智多谋的将军,面对小人的阴谋,反应迟钝,致使父子中途被杀,余子皆在魏被杀,妻、孙流放。

呜呼!古往今来,独裁统治者才是最大的小人。很难想象,身被缧绁,囚于木笼的邓艾,在通往剑门的路上,是何滋味。姜维还有剑门树碑立传,而奇勋盖世的邓艾荒冢又在何处?

从关楼下沿剑溪北走。这里地势平缓,树掩花径,小桥流水,倒有些闲趣。无奈积重的心思如剑山矗立的阴影。行至桥头,见溪水急速跌下山岩,我倚栏伫望,临风把雨,向聚集了无数亡灵的山关祈祷:勇士西归,帝王速朽,剑门岿然,青山依旧。

上篇:爱情面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03/14/31268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