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天明
据媒体报道:今年新增居民储蓄一万亿元,这就很自然地又引出老百姓该不该打开自己的“钱袋子”的话题。但是,若仅仅根据这一万亿新增居民储蓄的笼统数字,便轻易估计明年扩大内需的乐观形势,肯定是有失偏颇的。
首先是新增居民储蓄1万亿元的组成结构,有待进一步细化。有一则报道说,目前我国不足20%的高收入群体掌握着超过80%的“居民储蓄”。这就是说,在所有拥有存款的“居民”中,真正有闲钱且又有消费潜力的“居民”还不到两成,剩下的才是“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把几个养命钱攥出水也不轻易出手的老百姓。故而不管国家“扩大内需”的要求再迫切,“有钱的人不消费、想消费的人又缺钱”的消费格局,最终还是抑制了扩大内需政策的顺利实施。
其次,对拥有少量存款的八成居民来说,消费潜力早已被挖光掘尽。有一组数字,可以支持这个观点,如国家近年来又是设长假期,又是降低银行利率,去年年初已是第8次降低存款利率了。既然一年中有3个长假和数十个的双休日可供国民自由支配,同时低利率政策又使居民将钱放在银行无利可图,按说储蓄余额也该多少受到点影响而有所缩减了吧?但央行前3季度的报告却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居民储蓄余额为8.4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8个百分点,增幅比上年同期高5.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3.4个百分点,不降反增,说明居民们把那点“居民储蓄”捂得更紧了。其实也难怪,占储蓄账户总数80%的储蓄者为低收入居民,他们的每一分钱都是一粒汗水摔八瓣挣来的养命钱,再加上其生活的不确定性,不是万不得已,他们当然不会轻易动用自己的那点存款。
再者,作为另外20%的富人,其对生活必需品的拥有业已饱和,目前可供其“享受”的消费品又上市慢,数量少。加上其它投资渠道单一,他们花起钱来同样踯躅不前。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个人的投资渠道要远比我们国内丰富得多,这些丰富的投资渠道往往充当着激活民间资金的重要砝码。所以,要使拉动内需之战出现动一下而活全盘的妙招,使那20%的富人尽快松开紧捂钱袋的双手,就必须增加投资渠道并完善投资环境。
不然,靠“居民储蓄”拉动内需的愿望多半要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