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长征组歌》诞生记

2023年10月15日

□文/阿军

《长征组歌》这首脍炙人口的音乐史诗,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文艺舞台上演出最多,银幕上复制最多的作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奠基石之一的红军长征,通过《长征组歌》的传播,已经深深地印入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扉。近日,我在北京采访了原兰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肖华将军的夫人王新兰,王新兰讲述了肖华创作《长征组歌》的过程。

肖华创作《长征组歌》是在一次大病中。1964年2月,肖华得了严重的肝炎。一向对自己身体不在意的肖华不得不在医生的警告下,由王新兰陪同到杭州疗养。9月,肖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部主任。此时,全军各部队正准备庆祝红军长征20周年纪念活动。一些文艺单位多次向亲历长征的肖华约稿,这成了肖华创作《长征组歌》的直接动因。

其实,讴歌长征,肖华早有动因。自从走完了长征路,长征便成为肖华生命的一部分。那场震惊世界的远征,那场使红军从濒于灭亡之中再生的大迁徙,那场整整两年间红军向难以承载的生存极限挑战的英雄壮举,肖华视之为中国共产党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因而值得大书特书。

早在1958年夏,肖华得到一本描绘长征的画册,如获至宝。当时,他与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说,除了画册,应该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长征。他还对王新兰说,如果有一个整块的时间,一定要写一写长征。遗憾的是,繁忙的工作一直无法使他拿起笔来。到杭州治病疗养,终于有了创作的机会。他雄心勃勃地打算在舞台上展示一个全景式的长征。

创作首先遇到的是艺术表现形式问题。肖华长于诗词,在杭州又集中阅读了唐诗、宋词中的一些名家之作。中国古诗词凝练含蓄、韵律优美,极富表现力和形式美。经过思考,他很快确定了用组诗的形式表现作品的内容。考虑舞台演出的通俗性,他在借鉴古诗词的基础上,采取了“三七句、四八开”的格式,即每段歌词用四个三字句,八个七字句、共十二行六十八个字组成。一诗一韵。这种形式,既有统一的格律,便于记忆朗诵、谱曲歌唱,又较旧格律自由,不受平仄、对仗的限制。

创作的真正难度在于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肖华虽亲历长征,但他当年只有17岁,先是少共国际师政委,过草地后是红二师政委,只熟悉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对于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则知之不多。因此,要把红军三大主力艰苦卓绝的长征准确地概括到一部诗歌中,是十分困难的。为此,他阅读了有关长征的大量资料和老同志写的回忆录,反复重温了毛主席的《论反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以及《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著作,用其中关于长征的精辟论述,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同时,认真研读了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诗词。

掌握丰富的史料后,肖华按照长征的历史进程,从极其复杂的斗争生活中,选取了12个最概括的典型事件,安排了组诗的整体结构,即:告别,突破封锁线,进遵义,入云南,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会师献礼,誓师抗日。

从1964年,9月到11月,肖华忘记了自己病人的身份,进入忘我的创作境界。屋里的灯光常常亮到午夜。王新兰这位9岁参加红军、11岁参加长征的女战士,此刻也无法劝阻丈夫休息。夜深人静时,她会悄悄地在丈夫身边站一会儿,她看到的是一页被泪水模糊的稿纸。长征途中没流过一滴泪的肖华,将感情的闸门向逝去的历史打开了。初稿写出后,他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经过10次修改,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总题目的《长征组歌》于11月中旬正式定稿。

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呕心沥血之作。为写《长征组歌》,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肖华的转氨酶提高了四次,体重减轻了好几斤。

不久,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为《长征组歌》谱曲。1965年5月,战友文工团正式排练《长征组歌》。一个偶然的机会,周恩来总理观看了排练,立即喜欢上了这部作品,并提了重要意见。周总理对参加排练的演员说,“肖华写《长征组歌》时,是个病人,你们一定要用肖华写《长征组歌》的精神来排练《长征组歌》!”当晚,周总理就给远在杭州的肖华打了电话,说:“你为党和人民做了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我感谢你。”

肖华将军虽然离开我们已有17个年头了,但他的英名将和他的《长征组歌》一样,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上篇:没有了
下篇:党风建设的新思维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03/24/31295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