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2003年的春天,长期以来被视为非公经济严格禁入的民航业,第一次被民营企业叩开了壁垒森严的大门。
均瑶集团出资收购宜昌三峡机场并控股东方航空武汉航空公司18%股份,被媒体和观察家认为是中国非公经济进入限制领域的一件标志性事件。其实,开放禁区天空的,不仅仅只有民航业。
刘永好投资银行和证券,李书福生产吉利汽车……随着民间资本触角向更多限制领域的伸展,中国非公经济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全面准入”。
而这些产业,在几年前还都是非公经济“碰都不能碰”的投资禁区。此前,国家计委的一项专题调研表明:非公经济在近30个产业领域存在“限进”情况,这些产业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行业、新型服务业和大型制造业等3个领域。
目前,除了仍由国家控制的一些命脉产业,众多的领域包括基础工业中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还有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仓储业;金融、保险、通讯、旅游、教育和医疗等新型服务业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大型制造业领域,如大型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大型集成电路、民用卫星和民用飞机等,均已对非公经济开放。
实际上,去年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要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国家放宽国内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的明确态度,让非公经济人士深受鼓舞。而高层对于非公经济人士在中国政治、经济地位上的认定和决定立法保护私有财产的举措,将进一步促发他们进入原有限制领域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