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而今迈步从头越

——访黄陵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高仰才

2023年10月15日

在2003年陕西省煤炭工作会议上,黄陵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近两年的迅速发展,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煤炭产量从2000年的30万吨到2002年的190万吨,今年又定下了400万吨的发展目标,其每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令同行们刮目相看。长期处于困境的黄陵矿区何以能迅速异军突起,一下成为陕西煤炭工业的排头兵?为揭开这个谜,日前记者专程赴黄陵采访了该公司经理高仰才。

一见面,高经理开朗的性格、幽默的语言,一下缩短了我们彼此间的心理距离。高经理身材高大,一身黑色的西装配上淡蓝色的领带,显出50岁男人的成熟与萧洒,一双睿智的目光透出一个现代成功企业家的自信,远见与卓识。采访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

他说,黄陵矿区从1990年开工建设,总投资达18个亿,历时12年。期间,投资主体几经变更,投资规模不断压缩直到半路中断。导致矿区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生产能力小,形成许多半拉子工程。1999年一号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后,矿区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

我是2001年下半年到黄陵矿区的,当时职工只发60—70%的工资,长期停产放假,资金紧张,各种不利于发展的矛盾和困难非常突出。我冷静分析形势后引导大家要看到黄陵矿区还有许多优势:一是经过十年建设,矿区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初具规模;二是矿区煤炭赋存条件简单,易开采,成本低;三是煤质好,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大。这是矿区生产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班子会上,我一直强调只有紧紧抓住煤炭市场变化带来的机遇,立足自身求发展,才是黄陵矿区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认识统一后,我首先抓的是盘活资产,为恢复生产作资金准备。一是将存煤平价销售,尽快回笼资金。再就是加大催收外欠货款力度,先后筹集资金500万。然后用3个月时间建成双回路供电系统,又花100万元对井下通风系统进行改造。在矿井恢复生产后,又对所有设备进行系统检修。经过5个月的奋战,到2001年11月2日,通过了国家投产验收,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吨。一号煤矿的投产,标志着黄陵矿区初步走完了长达12年的建设历程。

矿井投产验收后,公司党政班子没有满足现状,而是瞄准国内一流采煤水平的神华集团,决心把一号煤矿建成技术含量高,装备先进,用人少的高产高效矿井。为此我们又重点抓了三件事:

针对一号煤矿唯一的工作面即将采完的现状,我们筹资1000万元,购买三套综掘机,在5个工作面展开掘进会战,同时采取招标方式,引进外面专业掘进队伍,承揽矿区主要开拓掘进工程。2002年,完成开掘进尺15000米,基本缓解了采掘关系紧张的矛盾。

为了提升矿井生产能力,我们对原600万元的综采机和运输机,因速度慢,能力小,事故多,果断予以淘汰,换上国内最先进的设备,从而使日产能力由原来的3000吨提高到一万吨以上。

同时对矿井所有辅助服务系统实施配套技术改造。花4000万元在6000米长的运输大巷安装1.2米宽的高速永久皮带,从而使运输能力由每小时500吨提高到1500吨。延长铁路装车线910米,装车能力由原来一次进车34节增加到50节。

通过去年一年的技术改造,黄陵一号煤矿的生产能力初步提升到年产500万吨以上。

高总说,在对所有技改项目安排专人负责后,他的主要任务是跑销售、跑车皮计划。在他的努力下,企业已与省内外十几家电厂建立了中长期的供货关系,车皮计划也由原20万吨增加到87万吨。这为矿区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市场基础。

在谈到矿区未来发展规划时,高经理自豪地说,他一到黄陵就做了这方面的考虑,且去年已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是建立2×1.5万千瓦的矸石热电厂。再是加快二号煤矿建设,这两个项目的建成,将使黄陵矿区逐步走上煤、电、路一体化规模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采访完高经理,记者深深感到一个企业的兴衰与法人代表的素质休戚相关,记者在为黄陵矿区2000多名职工遇到一个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好领导而庆幸的同时,也为陕西又增加一个明星企业而感到振奋。

本报记者 宫玺峰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3/3/20030326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03/26/31303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