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采访周至县的板房子邮电所,早就听说这里地处山区,是周至局最远的邮电所,承担着山区的用邮服务,是周至局最艰苦的地方。
早春二月,我们踏上了去板房子的山路。不到两个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板房子。板房子乡坐落在310国道中,狭长的街道不足百米,在这里除了听到呼啸而过的汽车轰鸣声外,几乎听不到其他声音。邮电所就在这个街道上。
邮电所唯一的邮政人——投递员马小军。今年28岁,在这里工作已经有6年了,小伙眉清目秀,穿着整洁,透出一股精明。他的投递路程全长有180多公里,两天往返一趟。这里有23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3000多人对外联系的重担由他一个人承担。用山里人的话说:“如果没有小马,这里就黑得啥也不知道了。”这里地处秦岭腹地,没有电视讯号,连广播也要到了山顶才能收到,要想知道外面世界的消息,只有看报、看信了。
在马小军简陋的房子里,我们听着他的叙述。
在这里干投递工作,首先要面对的是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阳光明媚的天气里,要忍耐孤身一人的寂寞,在长达180公里的投递线路上,时常只有他一个“独行者”。在刮风下雪的天气里,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马小军坦率地说:“一种说不出来的担心总伴随着我,在山路上不仅野猪、毒蛇时常遇到,天气也是极其难琢磨,往往早上出门天气还很好,走在路上就风雨交加。在这条路上摔了多少回数都数不清了。”
马小军也曾有过不少走出大山的机会,但每次徘徊在命运十字路口时,他都选择了“坚守”。他说:我在这里已经和山里的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个受他救助的商人愿意给他在大城市提供就业的机会,月薪可达2000元,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在6年的投递工作中,山里的人对邮政人的依赖和信任,是用言语难以表达的,他们的信任对我而言就是一种责任,如果我走了,更多的人可能会因此而失去生活的光彩。”这话一点不夸张。马小军刚刚干投递的时候,邮电所的杂志只有乡政府订的几种党报党刊,其他报纸也只有10多份。而如今当地订阅的报刊种类已经达到了30多种上百份了。三合村的王玉奎老人从外地退休回来,原本以为这深山看报一定很难,没想到马小军让他没有了任何疑问,总能按时收到他订的3种报刊,他高兴地说:“马小军成了我的千里眼了。”只要他屋里有山里好吃的特产,总要给马小军专门留着,让他带上,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他的感激。
马小军说:“我命里注定要和邮政结缘。”几年前,他还没结婚时,女朋友为了给他送毛衣,给他发了一封信,约好时间和地点。但那封信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按时寄到马小军手中,他的女朋友在约定的地点整整等了他一天,差点弄了个大误会。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当投递员,一定要让每封信都按时投到收信人手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他对自己的工作特别认真负责。有一次走到厚畛子乡老庄村的时候,下起了暴雨,恰好板房子派出所的同志开车与他相遇,劝他把车子寄存起来,坐车回家。他却因几封信没有送完,谢绝了对方的好意,硬是顶着风雨送完了信件才回家。回到家时已经冻得站立不稳,连衣服都脱不下来了。妻子李强秀是板房子小学的教师,她说:“他像这样的傻事不知道干了多少次了,我经常为他晚回来担心。不过话说回来,苦了他一个人,山里的居民可能及时看到报和信了,我能理解。”妻子的言语中透露出那种难以说清的夫妻情结。
当我们问他能否在这里坚持干下去时,马小军说:“当其他各行业从板房子相继撤离时,许多老百姓都来问我,邮局会不会也走了。当时我看着村民那种失望的眼神,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邮政永远都会在这里。”
(王晓林 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