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铜川是陕西煤炭建设公司多营公司的下岗职工,由于单位效益下滑,2000年他下岗了,当时他心里怎么也想不通:干了20年的工作怎么转眼就没了?自己没有积蓄,没有住房,子女还要上学,以后的日子可咋过呀?
正在犹豫和徘徊时,谢铜川从电视上看到铜川劳动局免费为下岗职工培训的广告。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参加了营销专业学习。通过培训,他学习到了一定的营销知识,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决心找一个合适自己干的项目,自己救自己。经过月余奔波,他发现省内其他地市都有旧货交易市场,唯独铜川没有。想到这个行当投资少、风险小,不需要专业技术,便决心办个旧货交易市场。
他找到一同下岗的几个工友商量此事,大伙说你就领着大伙干吧,没钱大伙凑。于是他们6名下岗工凑了6000元,租下省运司保养厂的一闲置修理车间,就挂起了牌子干开了。
在他的鼓动下大伙都抹下脸面,走向街头巷尾收购旧货。为了节约资金,收下的旧货舍不得雇车,都是他们用人力车往回拉,吃饭也都是从家里带。经过大伙的努力,旧货市场慢慢在铜川市站稳了脚根。
好事总是一波三折,2001年秋下了一场暴雨,由于租赁的库房地势低被洪水淹没。大伙辛辛苦苦收购回的家具、电视机、冰箱等全被泡坏了,工友们看着泡在泥水中的货物嚎啕大哭。谢铜川首先跳进泥水中打捞货物,大伙也一个跟一个跳进泥水里。谢铜川对大伙说:“我们走到这一步也不容易,决不能半途而废”。他们把从泥水中捞起的货物精心修理,又凑钱修补了房子,沿库房又开挖了排洪沟,在短期停业后又重新开张。
不久生意好转了,大伙的收入也提高了,淡季也能维持在500元左右,大伙的脸上又见到久违的笑容。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谢铜川又吸收了铜川制药厂、耐火厂、庄里陶瓷厂、粮食局、省运司等单位的15名职工加盟,还结合了北关地区8辆农用机动三轮车,组成了联合体。经营范围也由原来的铜川一地,发展到现在的洛川、富平等地。大伙从中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希望。 ■宋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