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赋于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句名言曾激发了无数青年。13年前,王发琪这个年仅23年的青年下岗了。他记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以青春为资本,抱着梦幻和宏愿,闯入商海,走上创业之路。
13年后,他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事业上创出了奇迹,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1.8亿元,纱锭7万枚、织布机近千台、年产值3亿元的集团公司。从下岗职工到企业老总,他在实现自己就业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的同时,以广阔的胸怀和对下岗职工真挚的感情,千方百计地安置下岗职工来他所在的企业就业,通过办企业,他已使近3000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这就是一个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情怀。
1990年,王发琪所在的西安亚达公司因经营不善倒闭,下岗失业,今后怎么办,严峻的现实使他不知所措,思绪万千。他在留恋和无奈中背起铺盖卷,回到了家乡——乾县。
艰苦的环境铸就了他顽强的性格,也培养了他吃苦耐劳和勇于直面人生的精神。
1990年底,宝鸡绒布印染厂在乾县三眼桥化纤市场开设产品经销部的消息,使他欣喜若狂,他及时找到厂方协商,握手之间一宗先货后款、互惠互利的联营业务旋即成交。这一干,一发不可收。他凭着敢想敢干的闯劲,赢得了用户,开拓了市场,产品远销近20个省市和地区。
王发琪对取得的成果并不满足,他要干大事。1994年,当大多数经营户的思维还局限在跑南方搞印染的旧模式里的时候,他在纺织市场已捷足先登,联合四五个同行在咸阳成立了公司,开始了纺纱织布的新征程。
办企业,谈何容易。他不会就学,不懂就问,虚心拜师请教,买回有关书籍学习钻研。勤学加上多年从事营销的实践经验,他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突飞猛进,为了拓宽市场,他借船出海,借鸡下蛋,从外地收购棉花在咸阳、铜川、渭南、蒲城等地棉纺织厂进行加工,以销定产。良好的信誉,使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生意越做越大,资金不断扩大。
钱,对他来说,已不足为惜。就他创办的实体和企业已具有很强的实力,拥有的家产几代都用不完,他完全可以坐享其成。可是,当他看到市场经济形势下,一些国有纺织企业关车停产,职工下岗失业,联想起他本人的坎坷经历,一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他暗下决心,要兴办扩大实体,吸收安置更多的下岗工人,为社会分忧,为国家多做贡献。
1999年9月,社会关注的渭南纺织厂破产拍卖,王发琪斗胆以4000万元竞买成交,在一片欢呼声中,王发琪的笑容却掩饰不住自己已湿润的眼睛。十多年创业,多少酸甜苦辣……自此,王发琪具有了渭纺厂独立的法人资格,完成了由工贸到实业的跨越。
收购渭纺厂后,王发琪招贤纳士,聘请高级管理人才,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新的公司。投入300万元资金对设备进行维修和改造,并于1999年11月底正式开车运行。同时,使原渭纺厂1500名下岗工人重新就业,解决了他们生活困难的问题。
2001年,王发琪又以承债方式接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原渭纺厂与韩国一家公司合资创办的秦宇公司,安置下岗职工100余人。同时他以租赁的方式经营了铜川市一家纺织企业,使1000余名下岗职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