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的贸洽会结束了,我省作为东道主,在本次大会上投资贸易总额也占到第一,签订合同和协议占到了整个贸洽会的一半。可以看到,成绩是喜人的,但是会上显露出来的种种缺憾还值得去思考。
投资馆里有点乱
今年的贸洽会将投资洽谈与商品贸易分开,设有两个展馆。然而在投资洽谈这个商家议“大事”的馆里,记者看到,第一天馆里就有零售的皮带、圆珠笔,在贸洽会的第三、四天这种零售更为疯狂。江苏代表团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在投资洽谈馆里搞零售贸易显得很零乱,脱离了洽谈这个主题,反而让他们这个洽谈展位显得冷清,投资洽谈馆就应该以它的产品展示来吸引更多的专业观众。在记者走访了多户企业代表后,他们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如何长期巩固
贸洽会是由我省首先倡导并与有关部门、各兄弟省份联合“打造”的。这几届随着其影响力的扩大,使得贸洽会的气氛越来越浓,并且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市场,可以说,贸洽会让我们陕西人感到了骄傲。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怎样才能长期“坐庄”?
随着各省区经济的发展,贸洽会几乎“遍地开花”,除了广东的广交会,深高会、厦门的厦交会等这些成熟的大“牌”会之外,兰州的“兰洽会”、青海的“青洽会”等都在搞,这充分说明我们一些兄弟省份有强烈的办会愿望。在第二届贸洽会召开时,就曾有别的主办省份提出在他们省份主办过的要求,在此次洽谈会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企业代表愿意改换地方。这无疑对我省来说是一个压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办才能让“贸洽会”这块磁石发出巨大的引力?江苏经贸委倪海青这样对记者说,贸洽会从1997年开始每年都根据实际的需要,推出新的特点,这很好,但是除了这些特点之外,能否固定一个“品牌”让人记住,一提起这个“品牌”,就能让人知道“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作为主办单位,更应该清楚参展企业的想法,尽力为他们提供服务。据了解,今年参展的客商多达十万多人,大到投资政策,小到布展、出行等各个环节,如何提高服务,还待政府和每个人去面对去思考。贸洽会我们已成功的举办了七届,七年来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巩固其优势所在。我省又是革命圣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正像江苏省经济协作办公室副主任王卫东所说:“要大力开发软环境。做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真正做到‘政策搭台、企业唱戏’以揽天下客。”
本报记者 毛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