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属陕西省总工会的陕西工人疗养院座落在西安东郊风景秀美的骊山风景区,从1956年建院以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宗旨,广泛开展疗养服务事业,创造了工疗史上的辉煌,使之成为全国143家工人疗养院中“10家职工满意的疗养院”。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艰难进程中,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餐饮娱乐业的蓬勃兴起,以疗养为主要功能的陕西工人疗养院也和其他疗养院一样,在竞争中跌入市场的重围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疗养的人数逐年递减,经济效益不断滑坡,到2000年底,陕西工人疗养院已负债500万元,职工工资难以保证,内部人员纷纷调离。面对困境,工疗的职工思索着,主管的省总领导也关注着。难道就这样让曾经为我省工疗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陕西工人疗养院亏损下去吗?
正在工疗职工思想徘徊之际,省总工会领导审时度势强有力地掀开了内部的改革,并对各个单位采取相应的改革举措。余小香就是在省总内部改革中通过竞聘走上工疗院长的岗位的。受命于危难之际,她按照省总的要求,针对工疗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完善设施、提高服务;转变观念、开拓市场”的改革发展思路,通过三年的努力,她带领和团结全院职工,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突出“重围”,使工疗站在了省总下属各单位及全省疗养院改革的前列。
深化改革首先要转变观念
改革是利益的重新调整,更是观念转变的产物。2000年10月余小香院长上任后,按照省总提出的“树正气、严管理、抓改革、保生存、求发展”的15字方针,内抓管理,外闯市场。他们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从上到下的学问和研讨,首先从思想上冲破留恋承包等旧的思想观念,废除束缚工疗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实行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模式。确定了“以体检为龙头,以会议培训为主业,以疗养、餐饮为辅业的市场定位。建立了“一线围着客人转,机关后勤围着一线转,领导干部跟着市场转”的内部运行机制。之后,他们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对内部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原来的13个科室精简为8个,并重新确定其职能,使机构设置朝着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管理要求的方向发展。对所有中层干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有经济指标的重点科室实行了定标竞聘办法,通过定员、定岗、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等办法,将每个人的业绩与工资奖金相挂钩。他们还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财务、客房、餐饮、物资、水电、用车等十多项制度,使管理上了一个台阶。管理出效益,仅水电支出一项每年就节约36万元,从管理上让大家看到改革的新气象,形成了上下齐心协力、开拓进取的院风院貌。而改革带来的巨变,更是实实在在的:2001年当年自主收入创历史新高,一举扭亏为盈。
完善设施是为了提高服务
陕西工人疗养院跌入市经竞争的“重围”之中,这个“重围”的形成有来自餐饮娱乐行业的压力,更有同行业的竞争。在骊山周围与陕西工人疗养院相伴的就有部队和地方多家疗养院。这些疗养院无论从基础设施还是资金投入上,都比工疗强。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制约工疗发展的先天缺陷是长期投入不足,要发展就得先投资。余小香院长在改革中走的重要一步棋就是大投入。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全面改造更新了基础设施,装修了康复楼和可客纳400人的会议厅,对长赢楼、骊珠楼和大门进行修缮。同时更换了灯具和洗浴卫生洁具,添置了台球、乒乓球等娱乐设施,使工疗的基础设施从硬件上大大提高。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