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魏军
云锁雾绕的巍巍秦岭,从西向东横亘于八百里秦川的南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北交通的重关险隘,严重地阻碍了物资流通和人员往来,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华夏儿女征服秦岭的斗争也从未停止过。穿越秦岭,开辟通途,昨日的梦想早已变为现实。继宝成铁路、西康铁路之后,我国又一条重要干线西安南京铁路也将再次穿过秦岭,创造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壮举。
众所周知,陕西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而西南铁路则被称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名列其十大基础建设项目之中。因此,千里西南线建设工地上,汇聚了中国铁路建设的精锐之师。各路大军顽强拼搏,并肩作战,演绎着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在参建西南线的千军万马中,中铁十八局集团四公司东秦岭隧道项目部指挥长杨石刚和他率领的铁军劲旅格外引人注目,也给我们这些来去匆匆的访客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以敢打硬仗、善打硬仗著称的中铁十八局集团四公司,其前身本是铁道工程兵,1984年响应国家号召,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这支队伍先后参加了鹰厦、成昆、襄渝、京原、京九、大秦、神朔、宝中、南昆、西康、神延等十几条重要铁路干线的建设,并且在市政、公路、机场、码头、水利水电、工业与民用建筑等众多领域里大显身手,为国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以后,他们又立刻开赴前线,参加了西南铁路工程大会战,再一次展现了铁军劲旅的迷人风采。东秦岭隧道工程是西南铁路上最长的隧道,也是头号重点控制工程,是大家公认的攻坚项目。它位于陕西蓝田与商州交界处,全长12268米,设计为双线带平行导坑。中铁十八局集团四公司承担了其中6134米的平导开挖和2640米的正洞施工任务,总投资2.2亿元,总工期48个月。经过激烈的竞争中标以后,他们立即调集精兵强将,迅速组建了东秦岭隧道工程项目部,并加紧开展各项准备工作。
1999年12月23日,中铁十八局集团四公司的群英们开进工程现场,2000年2月1日平导工程正式开工。然而时隔21个月,到2001年11月22日,他们竟提前7个月掘进到工程分界线,并取得了“四好”、“三高”、“两多”、“一少”的优异成绩。所谓“四好”即长大隧道通风设计优化,通风效果最好;精细正规,标准化管理,文明施工最好;软弱围岩,超前支护,科学组织,施工方案最好。“三高”即小断面掘进人工钻爆日进尺25.1米,首创全国最高纪录;小断面掘进人工钻爆月进尺406.8米,首创全国最高纪录;小断面掘进人工钻爆平均月进尺292.5米,首创全国最高纪录。“两多”即小断面人工钻爆24小时实现8个循环,循环次数最多;连续4个月掘进超过400米,持续创高产月最多。“一少”即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以人为本,设备投入最少。平导工程的超前完成,为整个隧道工程加速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东秦岭隧道平导工程设计为11‰下坡,最大深埋达580米。主要由千枚岩、大理岩、云母片岩和白云岩等软岩构成,共穿越6处断层和7处软弱破碎带,Ⅲ类以下围岩约占52.6%。在如此复杂的地质环境里施工,没有一种硬骨头精神是无法想象的。然而,中铁十八局集团四公司东秦岭隧道项目部的英雄们克服千难万险,顽强拼搏,一举攻克了这个难关,为集团公司和四公司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每当聊起本公司这些业绩的时候,东秦岭隧道工程,项目部的英雄们都会十分自豪地将他们的指挥长杨石刚大大赞扬一番,称赞是他和前任经理郭文才出色的组织与管理,以及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奋斗,四公司才得以在西南铁路建设工地再创佳绩。
铁道兵出身的杨石刚,既有军人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又有十分丰富的铁路建设经验。1999年3月刚从巴基斯坦高薪工程撤回公司,几年未进家门的他仅在家休息20多天,便被钦定到西南铁路东秦岭工地,和战友们一起打响了征服东秦岭隧道工程的战斗。杨石刚是大家公认的一员虎将,从统计员到队长、副经理,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项目经理的岗位。他似乎对隧道工程情有独钟,20多年来先后参加了引滦入津隧道工程、大秦铁路隧道工程、四川太平驿水电站长达9700米引水隧道的施工,而且还出国5年负责巴基斯坦上斯瓦特引水隧道工程,表现出很强的工程建设组织管理能力。正因为如此,杨石刚先后6次立功受奖,4次被评为局、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2001年11月,东秦岭隧道项目原指挥长郭文才奉调回机关,杨石刚接过这副沉重的担子,当时剩余的工程包括平导开挖,正洞开挖、衬砌、铺底和仰拱等。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考验对于他是不言而喻的。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杨石刚上任伊始走出的几步棋,可着实让他的战友们称赞不已。他强化施工管理,严格控制质量、进度和成本,优化人员配置,狠抓安全生产,组织劳动竞赛,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施工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西南铁路是造福西部人民的重点项目,工程质量至关重要。杨石刚指挥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把施工质量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他严格按照ISO9002标准以及集团党委提出的“四高”要求,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制定和完善质量管理办法,积极开展质量检查活动。他要求对工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预防,并加强过程控制,所以施工3年来质量创优成果显著。他们施工的平导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95%以上;正洞DK103+945~DK103+998段由于隧道掘进和衬砌质量优良,被西南工程总指挥部列为免检工程;DK103+876~DK102+864段1012米处被西南总指评为样板工程;东秦岭隧道工程项目部也被集团评为“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先进单位”,工地被评为“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
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时间最宝贵,工期最值钱。为了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杨石刚指挥长加大管理力度,狠抓工作循环,使每道工序紧紧相连,以加快施工进度。他精确计算钻眼、打炮、出碴等各道工序所需时间,明确规定提前1分钟完成任务奖励10元,耽误1分钟罚款10元,并且按日当场兑现。此后广大职工干劲倍增,不断创造出新纪录,施工目标大大推进,为十八局和四公司增添了光彩。
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项目效益,杨石刚狠抓降低成本的工作。他严格实行责任成本核算,要求物资采购货比三家,以最低廉的价格购回合格优质的材料,他提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物资,从而大幅度降低了物资成本。他们还以工程定额为依据,结合各队的施工能力分解概算,对每一单项工程的工、料、机进行定量,超者奖,节者罚,按月核算,及时兑现,不仅减少了材料浪费,还增加了职工收入,使本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全公司名列前茅。
杨石刚严格加强资金管理,严禁超拨、乱拨资金以及无故占用公款的现象发生,坚决杜绝非生产性开支,尽量减少后勤开支。2002年6月正洞刚刚打通,人员需求相对减少,他与项目部一班人研究决定裁减100多名合同工,随即将大小食堂进行合并,使机关人员与各队干部职工同用一个锅灶,既节省了开支,又方便了管理,受到职工的欢迎。
隧道施工对机械设备要求很高,为了保证施工生产的需要,他们先后配置了电瓶牵引车、梭式铲车、国产150、日产CN、扒渣机等各类机械,形成了规模化生产能力。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他们的机械设备完好率达90%以上,使用率达80%以上,为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安全生产是确保工程进度和项目效益的前提,杨石刚对此高度重视,并努力建设文明工地。他们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生产章程,建立了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他们还重点抓安全工作,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检查,坚决杜绝设备带病运转和人员违章操作,有效地保证了施工生产的开展。2001年在“五比五创”活动中,东秦岭项目部一举获得公司颁发的“安全杯”、“效益杯”、“创新杯”,工地也被评为“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
东秦岭项目部人员结构比较复杂,许多老职工工作经验丰富,但知识层次较低,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大学生们虽然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却缺乏应有的实践锻炼。针对这种情况,杨石刚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与开发。在调整科、室、队领导班子时实行新老搭配,让老同志发挥传、帮、带作用,给年轻人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2000年毕业的大学生白子斌,刚到工地时被分配到施工队当技术员,经过老同志悉心指导以及他本人不断努力,被逐步提升为调度、队长,直到工程技术部部长的职位。杨石刚这种做法促进了年轻人的快速成长,为企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作为项目指挥长,杨石刚高度重视职工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施工队伍。他们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物资采购管理制度》、《职工日常生活管理规定》等20多项规章制度,以此严格规范工程项目的运作。他们组织了各类技术培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培育独具特色的项目文化,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建设。
东秦岭隧道工地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杨石刚考虑到职工工作非常辛苦,生活又比较单调,就把建设“三线”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他们投资200万元修建了两层楼的四合院,并开设了职工澡堂、商店、理发室、医务室等服务设施,以及电视室、图书阅览室等学习活动场所,建立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在工余时间,他们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活跃职工们的业余生活,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在总公司“建家建线”评比中,他们又获得了“模范职工之家”的荣誉称号。
杨石刚指挥长对东秦岭隧道建设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他把几乎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很少有时间关心家人和自己。他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施工生产关键时刻,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早上5点多钟就去工地了解情况,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部署。他离家不远却很少回家,尤其在F6断层大干期间,孩子突然身患重病,家人来电话再三催促,但他最后还是没有离开现场。老父亲长期生病住院,平时他只能打个电话安慰一下,直到医院发出病危通知时不得不回去看望一次。然而五天以后,热火朝天的上地上又出现了杨指挥长忙碌工作的身影。
现场的同志们都知道,杨石刚自己的身体也一直不好。他患有心肌早搏,有时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从洞内出来浑身冒虚汗,曾经在工地上打过好几次吊针。如果在施工紧张时犯病,他常常就托人把药熬好捎到工地值班室,依然带病坚持工作。他的这种高度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和鼓舞了项目部全体参战将士。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风光旖旎。然而在秦岭深处,杨石刚指挥长带领他的伙伴们依然在顽强地拼搏着,执著地拓展着他们神圣的筑路事业,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巍巍青山作证,他们是开辟西南铁路的伟大功臣,历史长河将永远铭记他们——名不虚传的中国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