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把技术创新的“多刃刀”

——记庆安公司数显机床操作工刘立

2023年10月17日

乍见刘立,记者着实吃了一惊,没想到他竟是那么平凡、那么憨厚!刘立出生于1971年,今年该是32岁了,可看上去,他却像是一个二十四五岁的“毛头小伙子”。庆安公司二〇分厂的工段长告诉记者:别看刘立在为人处世方面憨厚、诚实,在工作上他的点子却特别多、心眼特别活……

庆安公司是一家承担着我国航空产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大型企业,该公司的二〇分厂承担着机甲配套生产的繁重任务。刘立操作的150数显精密机床是二〇分厂的一台关键设备,主要加工一些公差小、光度高、形位公差严的中、小型零件。参加工作10多年来,他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在这一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骄人成绩。

庆安公司的一项科研新成果投入试生产后,许多工序都存在着零件生产无工装、无刀具等难题,加之工艺又不成熟,随时随地都有改变加工方法的可能性。一方面试生产遇到重重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航空工业的需要,该产品又必须保证按时完成生产任务。二〇分厂承担的壳体及壳体组件加工任务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零件复杂、不规则,且壁薄、硬度高,热处理又容易变形。接到试生产任务后,刘立一头扎进车间,没日没夜钻研加工方法。他根据零件的不规则形状和工艺要求,创制出一把能够同时加工零件不同部位的多刃刀具,并自制了夹具、量具等一系列特制工具,使一个个看似难以逾越的难题迎刃而解。在他和周围工友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该产品11种壳体的组合加工任务,而且把工效提高五倍以上,产品合格率达到100%;该公司生产的另一项重点型号产品的孔直径只有4mm,且是台阶孔,孔深却要达到40mm,产品的不同轴度及外圆跳动量的要求都很高,用传统的热处理方法加工,废品率高达50%。为降低废品率,公司决定改变加工方法,重新试制。在重新试制过程中,刘立又一次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经过反复摸索和实践,创制出一套特殊的加工工具,使该产品的重新试制获得成功……

据庆安公司宣传部的同志和二〇分厂工段长介绍,刘立参加工作以来,连续多年每年完成个人工时都在6000小时以上,而且生产质量高、无废品。由他钻研、摸索出来的大小改革、创新近百项,举不胜举,有许多都被纳入到公司的技术资料之中。

在与记者交谈时,说到以往的成绩,刘立一直显得有些“口舌笨拙”,翻来复去总是那么几句谦词。只有说起他那些自制的小工具和今年6月份即将出世的孩子时,他这才“口齿伶利”起来,而且洋溢着一脸的满足和自豪。刘立结婚已经五六年了,妻子和他在同一个车间工作,怕影响工作,他们婚后一直没要孩子,当年结婚时连婚假也都没有休。因此,一提起这个今年6月份就要呱呱坠地的“迟到”的孩子,刘立就喜形于色;在刘立的工具箱里有一个铁匣子,里面装着他自制的形状各异的小工具,提到这些小工具,刘立更是兴致勃勃。他如数家珍一般,一件件翻拣着告诉记者这件是干什么的,那件怎么用……那高兴劲儿一点也不亚于提到他那即将出世的孩子。

在技术改革、创新方面,刘立最满意的手笔就是创制出一把“多刃刀”,而看着他兴致勃勃地介绍各种自制小工具的情形,记者分明地感觉到,这刘立分明就是一把技术创新的“多刃刀”啊……

由于在工作上爱岗敬业、刻苦钻研,自1993年以来,刘立几乎每年都会荣获一二项让人眼馋的荣誉称号。其中包括6次荣获庆安公司先进生产者称号,3次荣获陕西航空工业局质量标兵称号,2001年被推荐为“511”工程人才库人选,2002年被评为省级劳模并当选西安市莲湖区人大代表。而在这一系列光彩夺目的荣誉后面,记者看到的却是一个纯朴、憨厚的刘立——他说,他和周围的工友一样,都在努力干好本职工作,都在努力完成公司的生产任务而已…… 本报记者 文锋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3/4/20030428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04/28/32603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