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疫情猝不及防地骤然而至,并且存在蔓延的危险。面对疫情,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坚强务实,医务人员临危不惧,全国人民协同作战,正以科学的态度和必胜的信心应对这场严峻的考验。但不容忽视的是,一种社会恐慌心里却在悄然蔓延,并肆扰着社会的健康肌体。
近日来,防治“非典”的各种“药方”通过短信息竞相传播,种种片面夸大事实的小道消息广为流传,几个月前曾在广东出现的食品、药品囤购现象再现京城……针对这种迹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大声疾呼:“社会上许多人对于‘非典’的过度反应造成的损害,已经超过‘非典’本身”!
据世界卫生组织去年11月发布的公告,流感每年至少会对全球6至12亿人造成影响,其中病死率高达8%至10%。曾光教授分析,北京“非典”的病死率是4.8%,大大低于流感的病死率;而且,病死率还会不断下降。
面对“非典”这种我们尚未认知的疫情,表示出担心、焦虑乃至惶恐,可以理解。心理学家认为,适度的紧张和恐慌有助于我们提高警惕,避免不必要的感染。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如果灾难所引发的恐慌过度,却会比灾难本身更具有破坏性。灾难充其量侵害的是人的肉体,而恐慌则足以摧毁人的意志,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科学研究成果还表明,紧张的情绪会提升人的免疫力,但持续的紧张则会损伤人的身体机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使病毒乘虚而入。
“非典”可防、可治、可控,坚强的领导,顽强的毅力,科学的态度,必胜的信心,是我们战胜疫情的强大动力。面对“非典”的侵袭,科学家们夜以继日,联袂攻破一条条“看不见的战线”,在诊断、治疗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我们应当相信:在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面前,“非典”对人类的威胁必将随之而去。
(王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