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汉中收获机械总厂,业内人士口碑较好,一个中小型国有企业几起几落,大难不死,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现在又有了转机,带着求证的心理,我们来到坐落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古城汉中北部的市直骨干企业,对这个始建于1959年,前身仅是拖拉机修配厂的企业发出疑问,刚下车还来不及洗去尘埃,便被眼前的繁荣景象所陶醉:
陶醉在林立的花园式厂房里;陶醉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陶醉在火热的营销中;陶醉在工人灿烂的笑脸里;陶醉在执笔疾书和精心勾画的工程技术人员中;陶醉在……
一了解,众所一词:“这就是我们的新厂,这是我们的新家呀!”
听完明万寿厂长等领导一席话,又是“思、创、博”的快乐曲。
哟,好一个花园式工厂!
思
中国文字奇妙无穷,用“思”组成词语,则有“思想、思索、思路、集思广义、穷则思变”……时刻在想如何发展、是思想引导人们如何进取,是“思索”。把大家智慧、力量集中起来,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是“集思广义”。人们总是在调整思路中寻求出路,立足实际问题,找准突破口,众志成城,治穷致富,挖掉穷的根源,那就是“穷则思变”的含义了。
俱往矣,业绩斐然。汉中收获机械总厂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发新品闯市场,扭亏增盈图发展,在刚刚过去的上世纪末,创造了几年几大步的辉煌业绩,年销售收入从1993年300多万元增到1997年的2400多万元,当年实现利税207万元,利税同比增长254%,创历史新高。新研制的4LO.75稻麦联合收割机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畅销全国10余省市,产销量连年翻番,四年四大步,利税200多万元,对于成绩显赫的大企业,不值一提,可对于汉中收获机械总厂这样的中小型农机企业,在这样的条件下,创造出这样的业绩,实属难能可贵。
看今朝,任重道远。汉中收获机械总厂积极投身于西部大开发,厂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明万寿厂长在思索,全体职工在思索。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有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有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有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形成的良好信誉,我们一定会实现走出困境,再创辉煌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收获机械总厂一班人信心十足。
人们不会忘记1993年12月,那是一个农机市场的疲软期,明万寿厂长上任时,企业面临的困难和他本人的态度:“我受组织安排由书记兼任厂长,没有带来资金,也没有新的项目,但我带来了三件东西,那就是一个碗、一张纸、一颗心。碗口平常朝上,随着准备接受建议和批评;碗口朝下,则意味着泼水难收,决策一订,雷打不动;碗还可盛水,盛满了水,我一定把它端平,待人处事公平、公正。我用纸向全体职工交满意的答卷;我一颗火热滚烫的心,将倾其热于收获机械总厂,贡献给650位职工和汉中人民……”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这就是人民公仆的风采,这就是共产党员的情怀。
修订制度,交心谈心,学习法规,整顿纪律,统一认识,调查研究,长期计划,近期安排,落实任务,明确责任……企业在思索中进取,困难和问题在思索中解决。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创
我不知道“创业”一词源于何处,也无从考究,但我知道“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行为。我从机械总厂全体职工身上,从明万寿厂长身上,从奉献青春了又贡献终身的老职工身上,读懂了“创业”的真正含义。
“创业”就得执着,“创”就意味着拯救,就是“抢”、“拼”、“闯”的诠释,就是“干”的升华。面对农机市场连续疲软下滑,销售受挫;生产能力、技术水平相对滞后;资金严重短缺,职工没有饭吃的一系列困难。明厂长他清楚,职工要吃饭,企业要发展,等、靠、要会坐失良机,害怕困难、悲观泄气会更糟,只有正视困难,坚定信心,用清醒的头脑加顽强的毅力,“杀”出一条血路,才是出路。几十年风雨历程,厂领导深有体会,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一定程度上质和量相统一的结果,失去了度,事物就失去了质和量的统一。深化内部改革,强化企业管理,调整产品结构,搞活市场营销,说到底就是把握和运用度的过程。要更好地盘活企业,走出低谷,就是要挖掘机遇,创造机遇,争分夺秒地“抢”,有胆有识地“闯”,千辛万苦地“拼”,脚踏实地地“干”。他们理清了自己的理念,找准了创业的机遇,冷静分析,超前思维,超前规划。本着路子不在广,只要选准就灵;方法不在多,只要奏效就行,果断地把“资产置换,开发新品,强化营销,实施名牌战略”作为扭转局面的突破口,这就是收获机械总厂的创业路。岂知水平线上,照样托起美丽的太阳,比鲜花更艳,名利双赢,妙哉!乐哉!
作为市直骨干企业的收获机械总厂,深知改革就有风险,正当企业如日中天,红红火火之时,出于良好愿望和支持发展的目的,汉中市领导和市经贸委向收获厂提出了兼并或托管另一个市属机械厂的主张,试图走一条低成本扩张的路子。厂领导班子认为虽然企业才刚刚扭转困难局面,此时要托管另一个企业,其面临的压力不小,追求发展的本能,他们还是以坚强的决心和不怕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接受了托管的意见。
1997年底,同另一个市属国有机械厂签订了实施人员托管资产租赁的协议。托管后,他们以极大的诚意和热情解决被托管企业的职工困难,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奋力开拓新局面。1998年上半年,就已出现了联厂联心,共图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在麦收销售旺季,却遇到了全国性的洪涝灾害,该厂产品的主销市场小麦大量减产,季节性很强的联合收割机的销量锐减,产品大量积压,生产经营形势急剧恶化。加之,实施托管后,因种种原因,政府的主要优惠政策落空,企业负担加重,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被动局面,全厂再一次陷入困境。“屋漏偏逢连阴雨”,1999年以后的连续几年,我国粮食生产阶段过剩,粮价下跌,农民收入下降,加上油价上涨,收割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整个农机市场持续进入疲软阶段。多数农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遭遇了转产、破产倒闭的厄运,汉中收获机械总厂也再次到了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
2000年,由于产品积压,资金短缺,内外欠帐因素急剧增大,企业在半停产状态中苦苦挣扎,失望悲观情绪笼罩着全厂,在这个严重关头,厂领导班子没有被急转直下的严重局面所吓倒。厂长明万寿同志经过一个多月的深思熟虑,面对企业现状苦苦思索着突围解困的办法,他仔细分析了农机市场的行情走向,针对企业目前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困难,大胆地提出了利用收获机械总厂地处市区中心繁华地段,且地价升值和市政规划,要打通天汉西路的有利时机,果断出让生产厂区土地使用权,换取资金,再以部分资金把实施资产置换作为企业解围的重头戏来唱。他首先对现有生产区地段地价和可能成交的置换价款作了基本估算,并对在郊区适当地段重建一个同等规模的生产线所需费用作了基本预算。经比较,置换价差在2000万元以上,有了这部分资产置换后获得的增值资金,就能解决大部分内外欠帐因素,并且为企业开发产品重新起步留有资金。明厂长的这个方案得到了厂领导班子和全厂职工的一致赞成和大力支持,厂职代会全票通过了这个方案。于是“以资产置换为龙头,以开发新产品和改制为重点”的新工厂方针目标,正式在全厂叫响了。全厂上下又再一次在失望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坚定了度过难关,走出低谷的信心。
在一年多时间里,他们克服了置换过程中的各种困难,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达到了预定目标。在同等地段,同样条件下,取得了最高的置换价格,争取了政府最优惠的支持政策。并用老厂置换出的资金,成功地收购了另一个破产企业。收购的这个企业,地处本市开发区南区,占地54亩,占地面积和生产辅助设施均比老厂区扩大了三分之一,而且现有厂房设施比老厂优良完善,经过短时间的维修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并很快完成了搬迁,现已正式投入使用。
他们的成功举措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市领导赞扬说,收获机械总厂的资产置换,是国有企业在困境中寻求出路的成功尝试,打通了一条路,救活了一个厂,盘活了一块国有资产,一举三得,值得借鉴。
与此同时,该厂的产品开发和企业改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从1998年以后老产品小型背负式联合收割机市场下滑以来,他们就认真反思过去,抓紧市场调研。提出了企业围着产品转,产品跟着市场转的开发思路,很快瞄准了稻麦两用,以收脱水稻为主的履带自走式联合收割的开发研制。经过近三年的卧薪尝胆和顽强拼搏,先后开发研制出4LZ160型、4LZ180型、4LZ200型三个规格4种机型的系列新产品,并已初步在汉中、安康、湖南、青海、山东等地打开了市场。这个系列产品开发的成功,凝结了明万寿厂长和他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大量心血,凝结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劳和智慧,燃起企业发展的希望之火。在刚刚闭幕的第九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上,收获机械总厂参加展销的新产品引起了农机专家和农民朋友的极大兴趣,自始至终被寻问情况,索要材料的人群所包围,预定合同200多台,有购买和经营意向并留下电话和联系地址的达500多家。
历经兴衰和磨砺的收获人,深知时间的宝贵和产品性能质量的重要性。因而在近几年的产品开发过程中,他们始终把产品的性能质量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从设计选型、市场定价和外购零件的选用等关键环节上,严格要求,严格把关,务求使新一代联合收割机以老品牌新质量,新水平出现在农机市场上,真正成为中国农机市场的新品,西部地区的精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许多干部职工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含辛茹苦,自觉加班延点,放弃了国庆、春节的假日休息,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熬过了多少个酷暑严寒;为了追赶工作进度,许多工人和技术人员,废寝忘食,饿了就在工作现场吃袋方便面,困了就在办公桌上打个盹。收获人就是这样经过三年多的卧薪尝胆,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正在把厂长明万寿提出的“以资产置换求生存,以开发新品和改制求发展”的思路变成现实,企业再一次闯过了生死关,正在从困境中崛起。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全面提高企业应变能力,进一步克服计划经济遗留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思想,充分激励员工敬业爱岗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的精神,以提高员工素质和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他们又大胆借鉴国内外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进行了用人机制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他们坚持以效率为核心,按劳分配为前提,紧紧抓住工资、奖金、分配制度这个灵魂进行改革。经过半年多的反复测算论证,制定了岗位动态管理暂行办法,按照这个办法,全体员工的工资收入由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年底责任书兑现奖三部分组成,有效地实现了人员能进能出,工资可高可低,干部能上能下,薪随岗变的动态管理,职工收入水平同企业当期损益挂钩,坚持工资、奖金分配向生产一线工人倾斜,向苦、重、累岗位倾斜,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倾斜的方向,这些改革措施说到底就是尊重人才,吸纳人才,按劳分配,奖优罚劣,收获机械总厂的这些内部改革措施是国有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转换内部经营机制的新突破新创举,一开始宣传实行就在全厂干部和职工中反响强烈,有的职工说:“早就该实行这样的制度了,我们更加有信心,企业更加有希望”。
如果说赵树理笔下陈秉正的手是一双坚硬而灵巧的手,那收获人的手不仅是精打细算,描绘蓝图的手,更是把死棋走活,把困难企业盘活的能手。
不是吗?他们用思路,用行动,用双手再次创造了让职工高兴,让企业发展,让政府放心的业绩,一切都显得那样深思熟虑,有条不紊,干脆利落。
几年来面对困难,艰苦创业,千辛万苦,忍辱负重,其艰难情景可歌可泣,其顽强拼搏催人泪下,荡气回肠。
在这里,我无法用手中的秃笔去描绘那众多的人无私奉献的品质,但历史不会忘记像收获机械总厂这些为振兴经济、创造财富的可敬的人们。
博
艰辛的耕耘者,同时也是幸福的占有者。经过机械总厂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企业各项经济指标正在稳步回升,逐步走向良性循环。产品结构调整已有很大进展,正在向新企业、新产品、新机制发展,随着国家农村改革步伐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政府支农政策到位,农村经济和农机市场又出现了回升的势头,曾经多次获得省优、部优;1995年获得“黄河流域九省区新产品技术金龙奖”;1996年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和中国杨凌“农业后稷金像奖”。在农机市场享有盛誉的汉中收获机械总厂可望再度争领风骚。2002年在中国杨凌农业博览会上,该厂生产的各种型号的收割机,受到与会中外客商的青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初,汉中收获机械总厂又与上海一家企业和韩国一企业以合资入股的形式,新上了直线轴承生产线,这是一个轴承家族中的新种类,技术含量高,工艺要求高,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不但能填补国内轴承品种的空白,还能改善该厂产品单一季节性强的弱点,现已进入试机投产阶段。
我在采访中感叹,为创业而激动,为度难而同泣,汉中收获机械总厂在改革大潮中知难而进,奋勇争先,用自己的思路获得了转机,用自己的智慧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发展,不由颂扬机械总厂的腾飞源于:
一个远见卓识,团结向上,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一个思路清楚,坚韧不拔,全心全意为职工办实事的领头雁;一群顾全大局,齐心协力,吃苦耐劳,创造财富的收获人。
这仅是大巴山的一脉,但这种精神,这种品质,这种行为,催人奋进,让人折服。
本报记者 王毅 石林 陈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