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平利县众鑫茧丝化工有限公司从去年10月营运到今年3月,通过200万元技改,原8个职工工作量现在一人即可完成,生产一吨白厂丝由亏损5-6万元提升到净赚2-3万元,职工每月平均报酬500元,缴纳增值税40万元,企业经营步入正常。这是平利县政府通过对缫丝厂产权置换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据了解,平利县缫丝厂建于1987年,主要由银行贷款及少量供销社出资,由于使用的是基本属于手工作业的缫丝工艺,虽然年设计生产能力120吨,实际只能达到90吨,可人员却有672名,其中管理人员更多达80余名。从1990年投产到2000年,这一在平利算是最大的国有企业,净亏损1300余万元。2001年5月,企业停产倒闭。经评估,该厂资产2008万元,负债2483万元,其中欠长城资产公司债务1400万元、农行债务411万元、其它债务672万元。
2001年8月,平利县决定通过清产核资,以产权置换求得企业再生。事实上,缫丝厂此前已经进行过3次改革了,第一次是1996年供销社与企业分离;1998年面对蚕茧市场的变化,县上作了二次改革,组建了蚕桑局、蚕桑总公司、缫丝厂三合一的政企一体集团,意在将养蚕、收购、加工一体化,但由于技术落后,原料紧缺,加之管理人员增多,企业负担更重,到2000年6月,整个企业陷入全面停产的情况;为解决600多名职工吃饭问题,县上采用租赁方式,进行第三次改革,以每年50万元租金同一个浙江老板签订了3年合同,同时将240名职工安置到下岗就业中心,另400名职工安排在厂内就业,然而租赁者只干了一年就终止了合同,2001年5月,缫丝厂再次全面停产。
有了前车之鉴,平利县这次要对缫丝厂进行彻底的“手术”。县上首先把蚕桑局、蚕桑总公司分离出去,又对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将经营性资产(1653万元)和非经营性资产(355万元)分离,同时与银行及资产公司商定,经营性资产用于还债务,非经营性资产用于安置职工。
按政策债务在变现时可以予以折扣,通过与长城公司反复商谈,平利县最终以172万元的价格收购了长城公司1400万元的债权,在取得绝大部分产权后,又将缫丝厂经营性资产以500万元卖给私人,由江观美等17名股东组建平利县众鑫茧丝化工有限公司,县上将银行占有的经营性资产246万元返还后,企业欠银行和资产公司的债务一笔勾销,还余254万元,加上出售部分非经营性资产的收入100万元,合计354万元用于部分职工安置。没有处理的非经营性资产由工厂“留守处”管理,负责偿还财政借款及剩余职工以后的安置。
通过产权置换,平利县蚕桑龙头企业获得重生,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又让银行债权有了保证。以小搏大,一石三鸟。全县蚕桑销售也因此没了后顾之忧。
本报记者 刘公望 通讯员 熊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