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午11时35分,我省首例成功治愈的非典患者——新西兰籍英国人戴维(音)在经过了近1个小时的“武装”之后,出现在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科楼门前,现年40岁的戴维看起来没有一点病态,他大声用英语说着他身体很好,这里的医护人员很好之类的话,频频挥手向在场的人致意,旁边两位医护人员则百感交集。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整整过了24天。
11点56分,另一例治愈的非典患者邓女士通过特别通道进入媒体视线,也许是为了表达兴奋的心情,邓女士穿了件桔红色西装,在向大家挥手致意时,她的眼泪情不自禁流了下来。
当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郭孔将象征胜利的鲜花送给第一医院院长、党委书记李旭时,全场气氛热烈。谈起救护非典患者时,交大附属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相互推让着,一致说该好好说说里面的53个人。
两个患者与53个人
在新西兰籍英国人戴维进来以前,交大第一医院收治了邓女士,戴维确诊以后,第一医院也被定为收治非典涉外医院。传染科的原有病人清退之后,整座楼里有53个医护、勤杂人员和2名患者在生活。非典病人是幸运的,原来的病人清退以前,自发买来书籍留给他们。医护人员24小时不间断陪护,病房里还有娱乐、休闲、通信设施。53个医护、勤杂人员却过起了全封闭式生活。他们每天的工作由指挥小组通过电话来安排,里面的信息通过电话和传真传递给指挥小组,在工作换休隔离期谁也不敢怠慢,随时听从安排。难怪有人戏谑地说,戴维真是享受星级待遇了。孤独与封闭是次要的,按程序的消毒,走特别通道,消除患者心理障碍是53个人的必修功课。当问及戴维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时,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介绍说,消毒、换衣服、再消毒,走特殊通道要花去近40分钟时间。
到处都是“战场”
谁没有家人与家事,非典时期,坚守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将自己的心事深深埋在了心里。有人丢下刚刚出生三天病危正在住院的婴儿,近一个月没有走出过病房;有人推迟了即将举行的婚礼;有人夫妻双双在战场。急诊科一名大夫接诊了非典患者,在被隔离期间,小孩无人带,院党办的一名女同志替他当起了临时妈妈。记者见到这位女同志时,她的眼睛红肿着,近一个月来她没好好睡过几次觉,帮别人带小孩,接听咨询电话,守着非典办电话,常常加班到半夜,睡眠严重不足,可她说起来却显得很自然,连说还是一线医护人员辛苦,该好好宣传一下他们。
共产党徽章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医护人员白大褂上别有共产党员徽章。一位院领导介绍说,这是共产党员们的标记,目的是让他们时刻牢记共产党员这个身份。院方一位负责人不无自豪地讲,传染科有党支部,关键时刻,还是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虽然一线的医护人员不能和大家亲密接触,可他们时刻在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当医护代表身着厚重防护服隔着玻璃门向媒体致意时,党办的同志费力地辨认着,指点着这位是党员,那位是团员,听着一个个陌生的名字,记者心里在想,谢谢了,白衣天使,祝福你们,生命的守护神。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