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毛遂为何未成大器

2023年10月16日

□文/李敬达

提起毛遂,有口皆碑,“毛遂自荐”也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常用的词语。但“脱颖而出”的毛遂,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就消声匿迹了呢?其实,司马迁在写毛遂的时候,已解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毛遂不谦虚,难成大器。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大破赵国军队于长平,仅隔两年,秦国又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国急于要和楚国签署合纵盟约,借楚国救兵以解燃眉之急。平原君赵胜想在门下挑选文武兼备的二十个食客一同前往楚国,但只挑选出了十九个人。此时,毛遂向平原君自荐:“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请您就以毛遂凑个数前去吧”。表面听来,这话说得很谦虚。但平原君赵胜对毛遂的才能表示怀疑,说:“天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听了这番话后,便有点激动了:“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毛遂的话意是“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在囊中的话,就会像禾穗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是尖稍露出罢了”。听听,这番话,不就把他内心的不谦虚表露出来了么!察其言还要观其行,那就看看毛遂以后的所作所为吧。

到楚国后,平原君即和楚王谈判从一大早一直谈到正午,还没有谈出什么结果。这时毛遂“按剑历阶而上”,从赵楚签署合纵盟约对楚国有利的角度讲起,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以如果今天不签署盟约,“王之命县(悬)于遂手”来胁迫,终于使楚王不得不签署了合纵盟约。毛遂如此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仗义执言,有勇有谋,有礼有节,令人钦佩不已!然而,当赵楚合纵盟约在平原君赵胜、楚王和毛遂歃血完后,“毛遂左手持盘皿,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这句话就是“先生们碌碌无为,就是说的那种靠别人才能办事的人!”按理说,赵楚合纵属国家大事,平原君赵胜和楚王歃血,做为平原君赵胜的食客,毛遂是不能参与的。然而这是在毛遂胁迫楚王的情况下歃血的,毛遂参与也无可厚非。这时既然已经在朝堂上歃血过了,毛遂何必让另外十九个食客在朝堂下面再歃血,又如此出言不逊呢?毛遂的言行,正是他报复前嫌、狂傲自大的严重性格缺陷的暴露。像毛遂这样盛气凌人而又不谦虚的人,以后还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么?司马迁在写毛遂时,字字都在暗示,毛遂如此,会把他的杰出才华湮没殆尽的。这样的人,以后必然无所作为了。果然,在写完这个故事之后,遍查《平原君虞卿列传》,司马迁对毛遂再只字未提——毛遂以后肯定再也没有什么惊人之举,当然不值一提了。

梁启超的《饮冰室专集》中有几句话这样评价毛遂:“毛遂——小蔺相如也,其智勇似之,其德不逮,要亦人杰也。”很显然,梁启超认为毛遂在品德方面存在着问题,比不上有勇有谋而又豁然大度、谦虚谨慎的蔺相如。蔺相如起先和毛遂一样,也是赵国一名食客,多次立功,一步一步成为赵国擎天巨柱,官职在大将廉颇之上。当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能要此成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对毛遂求全责备。但他心胸不宽广,居功自傲,恃才傲物,最终难成大器,这个“古人之鉴”,还是值得今人照照的。

上篇:爱民如子又何妨
下篇:名家题报头 报海翰墨香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05/21/31807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