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小马
最近,我国一例有关治疗“非典”的试验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它就是解放军302医院74岁的老军医姜素椿教授一项悲壮的生死试验。2003年3月,姜素椿教授在抢救北京第一例非典患者后不幸被染非典疫病。病倒之后,他冒着生命危险注射了非典康复者的血清。让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位老教授不但没有死亡,而且迅速康复出院。这一试验立即引了海内外医学界的震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对此做出如下批示:“伯雄、刚川、才厚并锡龙同志:请:廖锡龙同志转达我对姜素椿教授的感谢和敬意。我为我军有这样优秀的医学专家感到自豪。相信广大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通力合作,我们一定能攻克防治‘非典’的难题。请姜教授务必保重身体。”
抢救京城首例非典患者,不幸感染非典
74年前,姜素椿生于湖南宁乡县,1956年毕业于大连军医学院。不久他与湖南宁长沙籍的同学彭橘云结婚。当时姜素椿工作在解放军302医院传染科,爱人在301医院儿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姜素椿每年都要奔波在山西、吉林、湖南等多个省份进行传染病疫情的防治工作。80年代,他已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传染病医学专家、教授,每年都做几位研究生的指导工作。近年来,姜教授仍然马不停蹄。虽然年龄已过七十,但他每一天仍然坚守在一线工作岗位上。在302医院,每当有急性重症传染病人的抢救,他总是冲锋陷阵,走在最前面,指挥医务人员一丝不苟地做好工作。
2003年3月7日下午,302医院传染科病房接待了几位来自山西的肺炎患者。第一位办理手续的患者姓郭,58岁,此后办理的几位分别是他的老伴、儿子、女儿等家人,一共是七位。其中老郭最为严重,临床表现为畏寒、高烧、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经医生诊断,郭家人患的全部是非典型肺炎。当时,整个京城还没有发现过一例非典患者,而这位老郭也就成了北京发现的首例非典病人。
原来,在半个月前,老郭的女儿去广东出差做生意,当她回到山西的时候,便发觉自己发烧、咳嗽、头疼。几天后,他的父亲、母亲、弟弟、弟媳等六位家人同时发病,到医院就诊后医院表示病因不明,在治疗不力的情况下,他们坐两辆轿车来北京诊治。当时,老郭的呼吸极为困难。医院马上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救助。但是,由于一路的劳顿和病情的耽搁,使得抢救不见效果,并且状况越来越差。这天晚上,传染科医生决定对他实施新的抢救措施。
这天晚上7点多,传染科的医生向姜素椿教授的家打电话,说要让他指挥抢救这位北京的第一例非典患者。姜教授放下电话,赶紧来到了手术室。在他的指挥下,新的抢救很快开始……当时,这位患者已出现了神志不清的症状,医生迅速切开气管紧急给氧。可是,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患者终因年事已高、救治较晚而丧生。北京首例非典病人就这样离开了世界。
几天后,参加这次抢救的几位医生先后出现了高烧、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经诊断均为感染了非典病毒。3月14日,姜素椿也不幸被感染了这种可怕的病毒,也出现了相关的症状。从此,姜素椿也住进了医院的重症病房…
病重的他要用性命冒险
做一个治疗非典的试验
住院离开自己家里的时候,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姜素椿的爱人彭橘云坚持要将他送到医院病房,他坚决不让:“我要隔离,不要送我!”这样彭医生也就没有送。但当她望着丈夫远去的背景时,忽然感到他也许再也不能回来了,这时她不禁后悔没有去送他。
彭橘云清楚,上世纪80年代,姜素椿曾经患鼻咽癌,经过了反复的化疗救治。1989年10月,姜素椿在某单位讲课的时候突然晕倒,原来是得了脑出血,后来经过了两个月的治疗。因此姜教授的身体一直很虚弱。
当时,姜素椿由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的病情牵起了整个302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心,他们多次来到病房看望这位老军医。每一次,他都将同事们赶走。同时,他还将自己的感觉、病情发展情况写下来,让医生们了解非典疫病的详细状况。他说:“我们一起研究它。”
在隔离治疗中,他每天只能通过电话与爱人彭橘云保持联系,但彭橘云从电话里明显地感到,丈夫的呼吸越来越困难,表明病情在一天一天地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她不得不经常让他停止讲话。她说:“老姜,听我说吧。”她总鼓励丈夫说:“老姜,你不会有事的,以前你经历了那么多的生死,最后都没有事,这次你还会没事的。癌症、脑出血,还有那么多次的疫病救治,你都没事,这次你一定会挺住的。”而他们的女儿,一个是在加拿大搞生命科学研究的姜沁,一个是在北京从事计算机工作的姜江,也每天都给父亲打来电话,鼓励他战胜疫病。
多年来,姜素椿很多次都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几十年军医的生活中,他多次深入疫区救治,霍乱、鼠疫、出血热、流脑、甲肝等流行疫情没有一次让他感染瘟疫。而在这次非典的流行时,他却很快地倒下了。他真的感到很痛苦。他对彭橘云说:“非典太需要人的重视了。我从医这么多年,从没有感染过瘟疫,但这次却没有逃过。临快要‘到站’的时候却倒在了非典手上,我真的不甘心啊。”
在没有发病之前,姜素椿曾经想过很多治疗郭家多人非典的方案。他认为,根据传染病病毒抗体的理论,经染病后恢复体质的康复者在体内已形成相应病毒的抗体,如果将其血清注入到这种疾病同样血型的重症患者体内,这个患者就很可能很快将这些抗体复制而使他康复。当时,第一例非典患者郭某在离世之后,他的老伴也因年龄较大而病情加重,这时他们的女儿的病情却在好转。在这种情况下,他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她的女儿康复之后,抽取其血清注入她的母亲的体内,也许能救好她。但是还没等到他实施这一方案,她的母亲却因病情的恶化而去世。这给姜素椿一个很大的精神打击。
姜素椿病倒之后,他仍然一直在想着这个治疗非典的方案。他在电话里对爱人说:“我们都是搞医学的,死亡是正常的事情,我也许过不了这个坎了。但我一直不甘心就这样死,我要做一个我没有做成的试验:找同血型康复者的血清,在我的体内做这个试验,死了,我死得其所;不死而活过来,我就胜利了,就能给许多重症病人带来福音!”
一个富有献身精神的生死试验
当姜素椿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彭橘云的时候,彭橘云流泪了。她说:“老彭,这很冒险,万一有过敏反应,或被传染上其他的血液病,那后果就不可想象了。”但姜素椿坚持要做。他说:“老彭,你也是搞医的,为了我的最后的一个心愿,为了天下那些危难之中的非典病人,你要支持我。”彭医生知道丈夫的脾气,最后说:“老姜,我支持你。”
随后,姜素椿立即将这一试验的想法向医院的领导和医生们做了汇报。他说:“我认为这个试验有一定的把握。”医生们说:“做这个试验,是一种冒险行为,万一有过敏反应或被传染上丙肝、艾滋、出血热等病毒,那就不但没有治好疫病,反倒增添了新的麻烦。”还有人说:“现在姜教授的病情已被控制,正在好转,按照正常的治疗你会康复的,不必要冒着这个危险。”这时,姜素椿通过电话反复找到几位院领导说:“我一定要做!大家都知道,现在非典的传染很快,我们传染病医学研究又面临了一个新的难题,医学研究的发展,往往都伴随着一些代价和牺牲。我都七十四了,按理说经历了几十年的传染病的救治,早该被传染而死了,再说我得过癌症、脑出血也该死了,但都没有死,我早就赚了。这次即使我死了,我也无怨无悔。”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医院同意了他这一最后的要求。人们都为姜素椿的献身精神所感动,他们表示: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这位老专家做完这个试验。
听说老教授要找康复者的同血型血清,302医院的医生都争着要求参与进来,以便为这位长者的试验助力。然而至此,北京还没有一例非典病的康复者,医生们决定,去广东寻找这种血液。当时,广东的非典疫情还很活跃,好多人都不去那里。如果在这个时候去那里找这种血液,肯定有危险。但是此时302医院的医护人员都纷纷要求去那里为姜素椿找血清。最后医院同意由姜教授带过的研究生魏振满等两位医生前往。3月18日,两位医生乘坐飞机到了广州。
一听说要搞一个治疗非典的试验,广州的医学界都很支持。几家医院的医生说:“我们一定尽快帮你们找到康复者的血液。”第二天,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几家医院,经过耐心的寻找,终于找到了六位非典康复者。这天,302医院的两位医生带着这几份血清回到了北京。为了准确地知道血清的卫生情况,302医院决定由武警总院、301医院等5家医院对每一份血清都进行丙肝、艾滋、出血热等病毒的化验,结果六例血清当中只有一例合格。这样,姜素椿觉得用量上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王小峰医生再次到广州取来几份血清。经化验后又有一份合格。
3月22日上午,姜素椿注入了两份共计60毫升的非典康复者的血清。这两份血清,一份来自广州的一位医生,一位来自中山大学医学院的女研究生,她叫黄莉文……
试验终于成功,胡总书记批示
这天,疫病中的姜素椿带着几分兴奋。他明知道,也许这个试验会失败,自己再也不能回到家里与爱人相见而离开这个世界。但他总坚信:这个试验有七分的成功机率。他打电话给爱人彭橘云说:“我想成功的可能很大。”爱人说:“老姜,你还会大难不死,你一定会成功的!”
让人欣喜的是,第二天,姜素椿的病情明显好转。经过X光检查,姜教授肺部的阴影明显缩小,这个信息让医生感到惊奇。几天后,姜素椿发烧、咳嗽、头疼等非典症状几乎全部消失。姜素椿的生死试验终于成功了!
姜素椿越来越焕发了往日的活力。4月15日,姜素椿在医护人员们的欢送下,终于回到了家里。
姜素椿用生命冒险试验的成功立即引起海内外的注意。这是世界上第一例尝试用康复者血清治疗非典的试验。继此之后,香港、台湾、加拿大等地也从中得到了经验,开始着手这样的试验。许多医学专家都给姜教授打来电话,祝贺他的试验给人们治疗非典带来了很大的信心和鼓舞,同时对他为科学而无畏的献身精神表示钦佩。
2003年4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对此做出前述批示。电话采访中姜教授对记者说:“我现在想尽快回到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与大家一道走向这次战役的最后胜利。”
(照片说明:刚刚出院的姜素椿 姜素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