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明
欣赏风景是一种享受、一种休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生活却又是普通实在的,不是为生计而奔波、为事业而奋斗,就是为家庭而操劳,整日忙得团团转,哪有什么时间去游山玩水,更不用说去领略海内外的风光那独特的妙处了。
其实,没有时间欣赏风景也无妨,我们换种方式,那就“读”风景吧。周末,沏一杯清茶,搬把椅子在阳台上,放上几段旋律优美的音乐,再找来一些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或有关风景介绍的书籍慢慢读,细心品味,读得多了,也就会品出味来了。如果你没到过泰山,那就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吧,想象山之雄伟峻拔、水之灵秀湍急,想象雾的飞渡、露的晶莹剔透;如果你没到过长江三峡,那就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想象你自己乘船在湍急的江水上越浪,过滩时的惊心动魄和三峡两岸的风光;那高耸相峙的山峰,那盘根错节历经风雨的古木,还有那嘹亮的号子声;如果你没有见过大海,就去读高尔基的《海燕》,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从那优美精炼流畅的文字中,想象海的博大和浪的激扬,想象海燕搏击风浪的矫健和老人驾船与风浪、鲨鱼搏斗的惊险,也可以想象落日余辉照红海面时,老人独坐礁石观看平静、温柔的海水,或孤独的船载着孤单的老人行驶在残阳如血的海面。总之,无“景”不能“读”。
也许有人以为还是看风景妙,看风景毕竟获取的只是一种直觉。也许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当你把一个自认为很美的东西抓在手里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它不再美丽如初。看风景也是如此,听说某地风光旖旎,空气清新宜人,便想观赏一番,一旦看过之后,不觉有种“原来不过如此”的感觉,甚至因意外的、不顺的事而坏了心情,顿觉索然无味。读风景则不同,作者描写加上你的想象,特别是你的想象,把一个“风景”渲染得如诗如画,再把自己的感情同异域的风土人情结合起来,情景交融,如身临其境。由于作者在描写风景时经过艺术加工,所以“读”风景时,还能体会到看风景所不能体会到的特别情景。比如明人张岱写的《湖心亭看雪》,读起来能体会到西湖冬季的秀美风光,而游西湖的人则很难遇上。
读风景时只需桌、椅、书等,不必受劳顿之苦,更不必为大笔的旅行费用而伤脑筋,在踱步之间,默诵低吟品味香茗之间,便邀游了异域、领略了异域的风土人情。更妙的是,看风景一般只看一遍,若走回头路顿觉无味,而“读”风景则可反复读,“读一遍,品味一番,领略一番,”然后放段时间,再读一遍,再领会,则又有了另外一番境界。
朋友们,试一试,也许能读出一种心情,一番情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