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首席工人”启示录

2023年10月17日

在上海,“首席”的头衔被戴到工人的头上。这桩新鲜事与我国高级“蓝领”的奇缺和长期不受重视有关。

“首席工人”意味着什么?“首席工人”何以在今天的上海诞生?当个高级“蓝领”前途又将怎样呢?

技术工人有“奔头”

“首席工人”这桩新鲜事发生在上海电力市区供电公司。最近,该公司推出了岗位首席制,即在岗位序列中设立“首席岗位”,分别是首席工程师、首席班长、首席作业手。目前,已有59人被聘为首席员工。

“首席员工”不仅听上去让人肃然起敬,而且“含金量”高,被聘为首席岗位的员工岗位工资在原基础上增加两个岗级,同时在培训、使用等方面具有优先权。岗位首席制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成才的道路不止一条,高级“蓝领”——技术工人有了“奔头”。

高级“蓝领”缺、缺、缺

“首席工人”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级“蓝领”的稀缺和企业对他们的珍视。一线工人技术水平低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的短缺,已成为阻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的产业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严重短缺,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7000万技术工人中,高级以上技工全国平均只占3.5%,上海也只占6%,和发达国家40%的水平相差甚远。上海、武汉、太原、沈阳、重庆等产业工人居多的城市,还不同程度存在技师“断层”现象。

与此同时,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不断增加。去年全国81个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情况显示:总体上劳动力供大于求,但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却供不应求,供需比达到1:8,在一些城市40岁以下的高级技工的供需比达到1:10!

现在数控机床操作工的紧缺已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全国数控机床操作工缺少60万!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祝均一讲了一个故事:有个50来岁的职工从国有企业下岗后,在小区当保安,每月收入六七百元,他想自己是“4050人员”,能够再就业也满足了。一天,他的老同事来看他,说:干吗在这看大门呀?你不是会数控机床操作吗?结果,这位“4050人员”到职业介绍所“挂牌”不到一天,就被一家民营企业抢走了,月薪2500元!

转变观念重人才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从国外引入了“蓝领”和“白领”两种称谓,但是,发达国家对“蓝领”的重视却没有同时引入。在德国,一位技师的收入远高于普通管理人员,更受到社会的尊重。可在中国,“蓝领”却和“从事体力劳动”、“低人一等”联系在一起。

上海市技师协会副秘书长朱春生说,长期以来,人们对技术工人的价值认同严重扭曲,认为他们学历低、素质低,没有文化,不是人才。技术工人的工资福利、社会待遇、社会地位往往都低人一等。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望子成龙”的家长们都盼望孩子读大学、到企业做“白领”、到机关做干部,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当工人。

其实,在现代社会,“蓝领”“白领”没有绝对的界限。如今的“蓝领”绝非拿把榔头敲敲打打,很多计算机操作员、维修人员、初级程序员,也是属于“蓝领”范畴。近两年来技校生就业形势很好。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数控机床加工、金属切削、扳焊复合等专业的学生,还未毕业就被企业早早地预定了。而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却多的是。

与此同时,上海高级技工有些岗位的工资水平已高于一般管理人员。如通信、电子、汽车等新兴高科技支柱产业的高级技师和技师,部分职位年薪已近10万元,传统行业中如工具钳工、模型工、炼油工等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年薪也已达到七八万元。

“首席工人”制度的产生,使“蓝领”工人也享受到了高级“白领”的待遇,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机制。而要从根本上改变高级“蓝领”紧缺的状况,必须进一步改变社会评价体系,营造一个有利于技术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

(摘自《新民晚报》邵宁/文)

上篇:没有了
下篇:好心情才有好视力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06/06/32151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