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耀儒
面对中国社会走上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现实,许多文学期刊不断调整办刊方针和策略,以企生存和发展。它们纷纷脱离纯文学的本源,改头换面,更弦易辙,盲目追求时尚化、通俗化。作为中国文学期刊老大的《人民文学》,努力向所谓综合性的文化刊物转变,开创什么“跨文体写作”栏目,小说的刊载量大幅度下降,而广义散文的版面却在扩大;位居首都的《北京文学》也竭力提倡什么雅俗共赏,推出叫做“现实中国”的栏目,采用报告文学体裁报道起社会问题、事件及人物来;地处南国的《湖南文学》“改革”的步子跨得更大,直接把名字改为所谓的文化时尚杂志《母语》,宣称自己成为第一本倾听另类声音的大众文化杂志;更有许多文学期刊一头扎进企业的怀抱。面对文学的如此走向,无力回天的文坛和酷爱文学的人们感慨万端,然而只能扼腕长叹。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试金石。经过几年的折腾,现实有力地证明,神圣的文学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必须沿着它的本源端正地往前走,任何奇思妙想都是海市蜃楼。《人民文学》和《北京文学》的订数没有如想象的那样大幅度上升,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步子跨得很大的《湖南文学》则因其过于另类与时尚,早在两年多前宣布了生命的终结。这种活生生的现实,充分说明以浮躁心态来对待文学,不但不利于文学的发展,而且会导致文学的自缢!
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文学在绕了一个圈子之后,终于回归到自己的轨道上来了。打开今年以来的几家文学期刊,纯文学的气息扑面而来。2003年第一期的《人民文学》已经淡化了所谓跨文体写作的色彩,小说的篇幅明显增加,所谓广义的散文的篇幅也明显减少了。《北京文学》今年改为半月刊,上半月为原创版,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原创作品;下半月为选刊版,主要精选中篇小说,纯文学作品的比重明显增加了。《美文》在坚持大散文风格的同时,今年开辟了一个新栏目“散文现场”,明显增加了纯文学的分量。2003年第一期的《山花》一改过去以对比强烈的箭头与色块为封面的作法,而以走进西部的国画为封面。《中国作家》第一期改变了去年以特大号“中”字配上华表、笙箫构成的图案,换成了以湍急的河流、古朴的老屋的风景照为封面。我们不能不为他们的回归叫好。
与那些盲目追求时尚、通俗的期刊相比,一直在纯文学阵地坚守的期刊,都有着比较稳定的读者群。像上海的《收获》、《上海文学》、《小说界》,多年来都基本保持着它们的一贯风格。2003年第一期的《收获》,刊登了周梅森的长篇小说《国家公诉》,中篇小说有唐颖的《瞬间之旅》、老猫的《我睡不着》、叶辛的《玉蛙》,显示着稳重厚实的风格。《小说界》基本保持原来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的栏目格局,只是增加了一个“外国小说”栏目,纯文学色彩更浓厚了。《上海文学》的栏目设置没有多大变化,先锋色彩依然浓重。《名作欣赏》虽然由双月刊改成了单月刊,但基本保持着原先的精品欣赏的面目,并在面向域外作品方面有所拓展。可见,面对经济大潮的冲击,还是有许多坚强的文学卫士以坚定的信念在扼守着我们神圣的文学阵地。我们应该向他们致以由衷的谢意。
几年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作协主席陈忠实先生写过一篇题为《文学依然神圣》的文章。他在文中表示了对文学必将繁荣的坚强信念,读后令人鼓舞。现在,纯文学终于开始回归了,一个纯文学的繁荣局面已经开始展露了,我们为这种新的活力和生气而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