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就听到一位老职工讲,他在国企干了大半辈子,早把企业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天进了厂门,心里就有一种踏实感。近年企业不景气,工资拖欠严重,大家心里也急。最近听说,企业要拿出一部分优势资产,与外地投资商合资搞个新厂。起初工人们还感到这下企业有救了,但后来听说要减裁大批职工,女40岁,男45岁,这年岁的人都得下岗,大家的心就又乱了云云。
应该说,合资办厂是件好事。但涉及到产权变更这类与工人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非但要严格按有关程序办事(如须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其具体方案和操作过程要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同时要妥善解决好职工安置和“吃饭”问题。尤其在我国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政府财政又较困难情况下,企业更不能简单化地把职工推向社会完事,并有责任和义务尽量减轻减少企业改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阵痛”和震荡。要知道,职工要求的只是有碗饭吃!作为国企领导如果连这一基本要求也解决不了,甚至漠然置之,其称职与否,当值得考虑了。
当然,解决这一问题,根本还在于坚持发展。同时,也要千方百计做好富余职工安置工作。比如企业改制或搞主辅业分离,就得事先通盘考虑,周密计划,拿出切实可行的预案才是。这方面,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值得其它企业学习、借鉴。比如有的企业通过大力扶植、发展三产业消化富余职工;有的企业则对原辅业单位实行“扶上马,送一程”,通过一段时间的技术、资金和项目产品的重点支持,使之形成自我造血功能,再逐步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盛亏、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总之,关键是企业要对职工有感情,有责任心,才能“权为民所用”,克服困难,不致改制改掉了职工“饭碗”。 ■南山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