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曼
个别单位“宁选武大郎,不选穆桂英”,女大学生求职就业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除了时常被口诛笔伐的性别歧视外,女生自身是否存在某些不足?日前,某市师范学院心理科学系应用心理学2000级学生郑欢、霍颢的一份关于“女大学生求职择业若干能力的探讨”的调查表明:不了解就业信息、求职技巧差、存在依赖心理是女大学生求职难的主观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女生对“就业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有77.1%的女大学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一般招聘程序,42.6%的女大学生不清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57.1%的女生不知道高校人才市场与地方人才市场有紧密合作,调查者经过访谈后发现,其原因之一是女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不够,她们平时很少把心思放于此,更不用说留意捕捉。
在“求职技巧”方面,有女生将“在集体面试中争着发言”选择为在面试中应作出的正确表现之一:不少女生认为“应聘时主动与主考官握手”以及“走进考场后该随手关门”等举动是面试开始时应作出的行为(调查者认为,这是错误的);28.2%的女大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自荐材料所包括的内容,还有很多同学都只想到自荐信、个人简历、校推荐表、各种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及相关证明材料等,忽视了在大学期间所做的有价值的调查报告、论文等实际成果。
不少女生未将问卷中的“你信仰宗教吗?”、“同谁居住在一起?”等隐私问题选为自己在面试中“有权不回答”的内容。调查者分析认为,这表现了女大学生为求职委曲求全,很少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没考虑是否要作答,而是在想这些问题我怎样答才够好。她们认为,坦然地回避问题,谈出自己的理由与想法,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调查显示,40.4%的受访大学生有男朋友,男朋友影响到了女大学生对求职择业的选择,如更多女大学生会考虑与其在择业方向上保持一致,甚至连选择工作类型也要参考男朋友的意见。
调查者还发现,女大学生们普遍具有依赖心理,主动性不高,带有回避择业责任的倾向,一味地期待家长、老师、学校为其承担,这种等、靠的心理,延迟了她们就业准备期的到来。此外,目前女大学生的择业途径仍很狭小,成绩较优秀的女生一般是靠学校主管部门的推荐,而学业一般的女生则多数是依赖于家长、亲友等人际关系,自己主动去人才交流中心或人才市场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有点被迫的味道。同时,大学生往往过高地估计现今女性的就业压力,过低评价对自己的认识,长期有自我否定的情感体验,让女大学生存消极心态对待就业前景。
专家认为,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种种因素中,最关键的是其实力,“只要你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都超人一等,即使你是女性,一样能找到比男性好得多的工作,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