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资产流失案例中,经常能看到的就是原国企负责人在资产收购中上下其手,导致国有资产的大幅流失。而他们侵吞国有资产的招数往往并不高明,甚至有些拙劣,但却能屡屡得逞。一些经济学者认为,“内部管理人收购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亟待引起重视。
两厂长掏空两国企
新乡棉织厂原任厂长先是在1998年注册成立了自任董事长的私人公司新棉公司,买断了棉织厂主要生产车间价值2000万元设备的经营权,为自家公司生产。然后一方面大量变卖国有资产,几乎将原有库存产品和机器设备全部卖光,同时,又将棉织厂的厂房和家属院以极低的价格卖出,并将国有资产往自家公司转移。等棉织厂资产所剩无几时,提出破产申请。在申请期间,又开始大规模除名工人,降低安置费用。然后又要求工人带着安置费进其自家公司,想不花一文全盘接下这个原本资产近亿元的大型国有企业。
郑州仪表厂被兼并前,管理层委托的资产评估,被当地检察院调查认为是严重少评、漏评国有资产,其中仅位于郑州繁华地段的一处房产,评估面积只占实际面积的一半。随即,原任厂长不顾职工反对,介绍来了一家有虚假兼并国企案底在身的私人企业,让这家注册资金1200万的企业吃下了少评后仍然有3800万资产的仪表厂。而检察院的调查证实:这家企业1200万注册资金除了70万的现金投入外,其他全部是虚假投入。在将仪表厂资产快吃光时,这家企业又将仪表厂一脚踢开,解除了兼并。而原仪表厂管理层核心10多人却全部到了这家私人公司任职,国企厂长也成了这家公司的副总。
“内部人收购”黑洞重重
当前许多地方的国企改制,在资产收购处理环节大都是由原企业管理层主导进行;而一些地方政府急于“甩包袱”,往往忽视了资产评估、收购处理环节对国有资产是否流失的有效监管。目前社会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将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国企改制毫不掩饰地称为“新一轮暴富机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到了国企改制中的资产监管缺位。
一般而言,资产评估应由所有者进行,然后作价处理;但一些国企却是由管理者作资产评估,主导资产处理,导致的后果就是先尽量评低国有资产,然后自己接收。
河南省财经学院教授史璞分析认为,内部人收购现象已成为当前不少地方处置国有资产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而这在国外的资产处理中是普遍受到反对的做法。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但是在这些地方的国有资产处置中,内部人收购却实际上又回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路子上。
监管流于书面
为何企业改制中的一些假报表、假文件竟能层层闯关,主管部门对明摆着的国有资产流失竟然如此麻木?一位主管官员称,我们只对文件报表本身进行审核。许多明显的破绽都不能发现,正是基于“只对文件报表本身进行审核”出了问题,顶多是被欺骗,责任落不到自己头上。这种看似层层把关的监管,实际上成了人人不负责的监管。
内部管理人收购为什么屡屡得逞?史璞分析,第一是因为内部人自身造假;第二是地方政府急于甩包袱,而忽视了资产处置中的监督管理;第三是一些内部收购人和政府官员间有幕后交易,然后通过文件对文件的形式,将国有资产流失活动形式上合法化。
他分析说,监管不力主要是因为政府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以前对国有企业管理层的管理,任免单位不承担经济指标,主管单位没有任免权,以“包”代管,以“罚”代管。国资委的成立,便是探索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好办法。史璞建议,在新一轮改制中,一定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国有资产要坚持由所有者评估,不能再搞“谁人评估谁人买”;要加强对政府官员和收购人之间交易关系的监管,加大惩处力度,不能再让国有资产的“看门人”侵吞国有资产。
(据《经济参考报》文/梁鹏 古文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