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家长和学生在填志愿前必须考虑清楚10个细节问题:
(1)是否光考虑保证升学而忽略了其他?
很多家长和考生一般把被高校录取作为第一目标,最大的担心就是能否升学,填志愿不愿冒不必要的风险。
这种考虑可以理解。但在保证能够被录取的情况下,仍应该考虑自己的兴趣和专业优势能否通过所填志愿的专业得到更大发展,否则盲目为求录取而选择冷门专业,即使被录取了仍可能后悔。
(2)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
专家指出,追求名校如果仅仅为了面子,而和感兴趣的专业相去甚远,可能终生悔恨。
同时也不能为求热门专业而忽视学校因素,例如同样的计算机专业就会因学校不同,而专业方向和就业前景不一样。
(3)如何考虑就业因素?
不考虑就业因素报考大学不可取,但把就业因素看得过重,而忽略个人的发展兴趣,将得不偿失。同时很多专业的“冷”、“热”是相对变化的,而且孩子的性格也未必适合某些热门职业。因此,在考虑就业前景时,也要综合个人兴趣和发展潜力等因素。
(4)怎样考虑经济成本?
如果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可以考虑选择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或奖学金、助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和专业,但前提是自己喜欢这些院校和专业。不要因为经济原因而忽视了发展机会,现在高校都有一系列“贷款助学”政策,即使是经济条件不佳的考生也完全可以靠勤工助学或贷款。
(5)自己作主还是父母包办?
完全由父母包办填报志愿是不正确的,比较好的方法是:父母的建议作为参考,考生自己最后定主意。
志愿也不应由学校或是老师包办,因为许多学校老师会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为地将学生分成各种层次,这样容易降低考生的志愿标准。
(6)是否完全按兴趣填报志愿?
兴趣是填志愿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尤其是一些考生的兴趣不成熟时,如果以一时兴趣作为填报志愿的标准也是不妥的。因此,首先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兴趣,看看这种兴趣有无发展潜力、能否帮助自己深造或就业发展,再决定自己的选择。
(7)如何取舍新增专业?
今年增加招生新专业的学校很多,由于没有历年的参考资料,考生要在了解清楚后作出选择。特别要提醒的是,新增专业虽然年轻但并非就是冷门专业,像物流、会展等专业本身就是热门。
(8)没取上最喜欢的专业怎么办?
部分调剂入学,或进校后觉得专业不对“胃口”的考生也不必紧张,因为你有二次选择的机会。
一般说有两种途径,一是转系或转专业。今年有好几所高校在学生转专业方面推出了一些新的规定,有的放宽了申请条件,有的提高了转专业学生的比例。二是参加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等项目。在填报志愿前要搞清:考生能选读、辅修哪些学校专业或课程;对于所选读的第二专业、辅修专业,学校将给予何种形式的证明等。
(9)报考走读院校(专业)要注意什么?
一般来说报考走读专业应该具备走读条件,家与学校的距离不宜太远,能解决住宿问题。凡被走读院校(专业)录取的,不得要求住读;不具备走读条件的考生即使填报了走读院校(专业),也不会被录取。
(10)是否选择高职志愿?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日渐凸显。从目前的人才市场看,高职毕业生的前景更好。对于一部分成绩平平、考本科危险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高职志愿其实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