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解析大学生就业难

2023年10月17日

今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个“难”字概括了今年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但大学生是像下岗职工那样在社会上“难”找工作,还是他们寻找工作的过程艰“难”呢?

对于第一个难字,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今年庞大的毕业生数据:今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扩招后有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年,预计普通高校毕业生有212.2万人,毕业生总数比去年增加67万人,增幅高达46.2%。接下来的推论是,如果需求与往年相比没有大的增长,在供给大增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可能会挤压其他群体的就业机会,但他们的就业应该不成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有就业难的问题,名校比普通学校的就业形势好;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师范类等专业比哲学等纯文科类专业就业形势好;研究生的就业行情看好,专科生就业日趋紧张。

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也不是今年才出现的,哪一年都有。如果采访一下在大学分管学生分配的同志,每一年他们都说难,每一年都有难的理由。但不管是哪一年,该工作的学生还是都工作了。据报道,现在国家已经多创造了950万个就业岗位,212万的应届毕业生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无处可去。

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实际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什么呢?这和中国的就业发展趋势有关。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现的是职业多样化趋势。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学学的是生物学,但她只在一家公司呆了两年,她现在在家里做职业家教,在附近的社区小有名气,有很多家长求她辅导自己的孩子。时间排得满满的,钱挣得也不少。像这样的自由职业者在中国越来越多。实际上,中国的就业增长大多是在这类工作上。

相反,“正规”的工作在中国越来越少。从1997年开始,中国城镇的从业人口虽然在不断增加,但“职工人数”却在不断下降。它说明,就业增加的是在民营部门,在非正规就业中。然而,大学生们传统的就业领域是在“正规”工作上。教育部在2002年公布了各个学校的就业率,高校就业率统计均以发放派遣证为前提。派遣证的发放条件是“正规”就业,即用人单位能办理毕业生正式接收手续,转档案、解决户口的。如果用人单位不能解决户口,或者不能办理正式的手续,无论给付的工资有多高,大学毕业生在统计中还是一种未就业的状态。例如在全国74所高校中就业率最低的是中央美术学院,他们的毕业生大多只能做自由职业者,或者自己“单干”,要正规就业肯定很难。

大学生就业难的第二个“难”字存在于寻找工作的过程之中,这是大学生就业体制从国家“统一分配”转为学生“自主择业”的必然结果。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让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单位,让单位找到合适的人,双方都需要花费时间和钱财,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其他群体不一样,工作的搜寻范围广,210多万大学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大高校,用人单位在全国各地,没有了统一的调度和指挥,怎一个“难”字了得。

更何况目前的就业没有做到完全市场化,有很多的因素阻碍着大学毕业生的“自主择业”,我们有户口的限制,有地方保护主义。越发达的地区就业机会就越多,这是不言而喻的。在一个地区的劳动力构成中,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越多,对这个地区的发展越有利。害怕大学生抢走本地人的饭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地方政府需要转变观念。中央政府也有责任采取措施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铺平道路。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应该从提高服务的着眼点出发,为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条件。美国设有著名的“一站式”就业服务网络,不管劳动者在哪个州,都可以在此网络上刊登免费的求职广告,用人单位也可刊登免费的用人信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许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但是否可以仅针对大学毕业生,建立一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这样可以省掉多少无用的奔波和劳累!

(摘自《中国经营报》李丽林/文)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可口可乐的别针事件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3/7/20030704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07/04/32350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