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为什么淮河最难治理

2023年10月17日

为什么淮河是“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

据水利专家分析,首先,淮河流域为数众多的支流,使淮河上中游水系呈不对称的扇形分布,而且南岸支流众多,大都发源于山区和丘陵区,源短流急。如遇连降暴雨,淮河的众多支流很快将广大地区内的地表水汇入主干道,对淮河干流形成巨大压力。

落差大,也是导致淮河水灾频繁的重要原因。全长约1000公里的淮河,总落差却有200米。从发源地到洪河口的上游364公里河段,落差就达178米,占总落差的89%。而中下游地势平缓,洪水下泄十分缓慢,因此,中游淮河主干道也就成了治淮的最关键的河段。

此外,由于淮河上中游许多河段河道弯曲狭窄,支流洪水迅猛汇集后,极易造成行洪不畅,形成了“卡脖子”。每到汛期,淮北各支流洪水在缓慢汇入淮河的同时,淮河干流上游与淮南山区各河又接连发生洪水,形成的“洪水组合”对淮河干流威胁最大。由于上游的山区丘陵地带坡大流急,而淮河水系最大的湖泊洪泽湖由于多年泥沙淤积、加高加固,导致湖底已高于淮河河床,形成“地上湖”。再加上从洪泽湖中渡以下全长150公里的下游,落差只有6米,致使淮河洪水越到下游越缓慢,形成了“两头翘”现象,一次洪水过程长达30天甚至更长。

淮河流域的暴雨多发生在6到8月,其中6、7月份主要受梅雨锋期影响,8月份主要受台风影响。淮河干流及其支流上游的桐柏山、伏牛山、大别山和沂沭河上游的沂蒙山区,都是经常发生暴雨的地区,每年一到汛期,淮河中游的汛情骤然吃紧。

50多年的治理,淮河防洪能力大幅提高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的治理,淮河干流上游的排洪能力达到了10年一遇,是新中国成立时的3.5倍;中下游的防洪标准达到了近50年一遇,是当时的2倍。治淮专家评价说,如今淮河流域“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问题基本解决,“大雨大灾”有了较大的减轻,使“无雨旱灾”的局面大为改观。1991年淮河大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作出进一步治理淮河的决定,国家加大治淮投入,并确定了19项治淮的骨干工程。在此期间,国家共累计直接投资253亿元,相当于前40年总投入的2.75倍。

但水利专家同时承认,淮河现有的抗洪能力标准还比较低,防洪除涝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付像今年这样大的洪涝仍然乏术。虽然用大堤锁住了洪水,但遇到丰水年份,干流洪水向支流、洼地倒灌的“关门淹”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治淮的历史重任仍然十分艰巨。 (新华)

上篇:没有了
下篇:西安未来几天仍有降雨天气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07/10/32365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