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五味什字东南角有一座高楼,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亲笔题名让我忽然想到了一个人,他送我的手书横幅“修竹品德”的间架结构和笔力气韵,和启功先生的书法放到一处几乎可以乱真。他就是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市书协会员、中新社陕西分社社长张珂。
张珂出生在距古都西安不远的耀县,当时他父母被下放到这里一所中学教书。张珂与书法结缘,与中国北方瓷都耀州浓郁的文化气息不无关系。上小学时跟着祖父读《千家诗》的张珂,就被父亲领着拜西安一位书法家为师。父亲的目的很明确,即使考不上大学,能写一笔好字,在工厂里搞宣传,也能吃一碗轻省饭。
我认识他是在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约稿时给他的繁重任务他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便明白他是新闻界腕儿级的人物。去年中秋节,和新闻界几个朋友聚会,闲聊时提到了张珂,有一个朋友便急不可耐地要我代他向张珂求字,我当时一愣,接着便笑了,这张珂的字,老实说我见过不少,以前处理过他的稿子,他定期让部下给我送他们社编的《新闻周刊》时,也总是附一封情真意切的短简。他的字不用说比我的好多了,但能不能称为书法,有没有收藏价值,我还是不甚了了。但既答应了朋友的请求,我还是要探一下张珂的底细。恰好几天后他有事打电话找我,我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请书法家惠赐墨宝,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并说挑出满意的裱好后请我过去一聚。
2003年元月10日上午,我如约来到了为纪念建社50周年刚装修一新的中新社陕西分社张珂的办公室。连在一起的会客室和办公室的墙上,错落有致地挂着张珂的书法作品。张珂的字,蕴籍,厚重,拙扑,书卷气浓,金石味足。办公室成了个人书法艺术展室,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几个月不见,朋友便成了书法家,这不由我不职业性地向他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张珂与我隔着一张大写字台,边品茗边抽烟边扯开了他的书法之旅。
张珂重习书法,是由一件偶然事件引起的。千禧年春天的一个晚上,西安一个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带了一大卷墨宝请他法正。他看着看着,心中便冒出了一个念头,如果这就是书法,那我早就是书法家了。这种情形,让我联想起新文化运动时期远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他看到“我们说得出,我们便做得出”一类的文字都当做新诗发表出来,便对自己说:“如果这一类的东西都算是诗,那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也都是诗了,”正由于有了心中的灵机一动,才有了弃医从文的中国论坛的奠基者郭沫若。而张珂的想法,也使他将业余的时间都投入书法的研修与创作中去,并很快引起古长安书坛的注目。
对书法入迷的张珂,他首先是临帖,临《泰山碑》、《峄山碑》、《灵飞经》以及二王、颜李的法贴。其次,他已认识到,不只要勤学苦练,还要悟道,掌握艺术的规律。他不仅阅读书法典籍《艺舟双楫》、《艺概》,还研修《周易》、《道德经》。他一再书写“慕于道游于艺”以明其志。他专程去北京拜访启功先生时,先生的教言与他的心得不谋而合,他说还不敢说英雄所见略同,但确实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书法艺术领域,张珂总说自己是清醒的,就我局外人而言,则觉得他则是痴迷的。他要在下半生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书法艺术家。做为他的朋友,我理解这书痴,并期待着他早一天美梦成真! (李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