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求职成本为什么过大?

2023年10月17日

□文/孙凤山

求职成本居高不下,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请看,有关调查机构对2002年人才市场求职费用测算的结果:仅在一年里到正规的人才市场求职的大中专学生求职费用累计高达12亿元人民币,人均求职费用6500元,尚不包括到其它中介机构求职的费用,也不包括其他人员的各种求职费用。另据问卷调查,北京地区去年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人均求职费用竟高达11000元。时下,求职成本过大着实令人震惊。

据分析,这些求职费用由三大块组成:一是求职者自我包装费用。包括求职材料设计制作、打印、复印、上塑、邮寄等费用;购买衣物、鞋帽、装饰品、工艺品、化妆品及穿着、修饰、打扮费用;购置公文包、手机及预交话费、通讯等费用;缴纳门票费、报名费、材料费、体检费、存档费、政审费、押金等费用。尤其是面试时,男生要包装得风流倜傥、绅士模样,女生要打扮得温文尔雅、风情万种。这一切当然要由人民币来作支撑。二是请客送礼费用。求职之前找关系、探路子,不论是请客还是送礼,花钱;求职时找人疏通路子,想面试通过或谋取好的职位,花钱;求职成功后庆祝或答谢有关人员,花钱。三是差旅费和旅游费。很多求职者认为“外面的世界太精彩”,求职的同时,顺道旅游,不惜舍近求远,长途跋涉在所不辞。尤其是一些大中专应届毕业生自我感觉非常好,把眼光只盯在“天(津)南(京)(上)海北(京)”或“深(圳)广(州)”的“白领阶层”。

求职费用有增无减业已成为求职者家庭的一个沉重的负担。特别是一些贫困家庭,本来就举债才维持孩子四年学业,实在是再拿不出一笔钱来求职。求职成本过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家庭反映最为强烈、最为愤慨也最为无奈的,倒不是花费了大量的费用,而是花费了大量的费用,找到的是一些诸如保管员、搬运工、推销员之类的简单劳动岗位,或者干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求职成本过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这有求职者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更有人才、劳动市场机制不健全、导向不正确等方面问题;既有求职者切入社会的态度和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更有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标准等方面的问题;既有社会不正之风等方面的问题,更有人才培养、监督使用配套机制匮乏等方面的问题。显然,要解决这些问题,绝不是一个部门一朝一夕所能担当得了的。政府、社会、学校、媒体、有关单位和求职者必须齐抓共管。首先,求职者本人要转变就业观念,既要牢固树立走向市场的意识,又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其次,人才、劳动部门要树立“大市场”观念,共享毕业生就业、择业、交易信息,要规范运作,科学调度,相互协调,合理收费。再次,人事部门、新闻媒体发布人才市场信息要慎重,一定要严格审查招聘材料、用工信息,为求职者提供准确、及时、详尽的求职信息。四是求职者本人要有真本领,品德高尚,作风踏实,为人诚恳,不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穿着打扮上,更不能哗众取宠。五是用人单位不要一味地以貌取人,要唯贤是举,更不能打着招聘人才的幌子,行苟且之事。六是纪检、监察、人事、劳动执法等部门要加强监督,坚决杜绝招聘、用人等方面的不正之风,有关部门要坚决从重、从快查处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七是建立人才培养、使用配套机制,量才录用,使人才合理流动。八是有关部门不妨成立一个求职基金会或求职咨询服务机构,专门资助那些特困的求职者,或者指导那些具有真才实学而又求职无门的人,帮助他们尽快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求职成本过大,既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鞭策。不管怎么样,全社会迅速行动起来,采取一切断然措施,把一些无谓或无聊的费用降低到最低限度,总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上篇:音乐鬼才和他的纳西古乐会
下篇:网络经济时代的新质量观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3/7/20030711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07/11/32369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