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三余
我不是追星族。然而自伊拉克战火燃起,我的目光不觉中就紧紧盯上了香港凤凰台的记者吕丘露薇。论个头相貌和音质音色,她不是那种容易“上镜”的角色;论报道水平,她也许不是最出色的,甚至普通话也说得不那么标准;论国人素来看重的文凭,她几年前在上海攻读的研究生学位,而并非新闻专业。那么,这位相貌平平的吕丘露薇,凭了什么抓住人的心呢?
3月的巴格达,炮声隆隆,战火冲天。当世界各国的记者包括使馆人员纷纷撤离之时,已经奉命处在相对安全地带——科威特的吕丘露薇,她自己作出了一个置生死予度外的决定:重返巴格达,为的是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更好地为电视受众播发客观真实的最新战况。上路之前,她义无返顾地关掉了赖以和电视台联系的手机,不幸途中又发生车祸受伤,但顽强的吕丘露薇依然不改初衷。当脸贴“创可贴”的吕丘露薇出现在电视屏幕里时,与之连线对话的凤凰台主持人的眼眶闪起泪花,衷心祝愿她平安的一句话,代表了多少人的心声!同样是战地记者,而那些向来以电视台大牌主持人(或记者)自诩却在此时作着“隔岸观火”式报道的男性,比起被人们誉之为“战火中的红玫瑰”——吕丘露薇的勇敢来,岂不觉得汗颜?
4月初,巴格达的战火熄灭;4月底,北京又开始了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小汤山医院报道现场又出现了身上尚未涤去巴格达硝烟的吕丘露薇。其时,与其说她是面对着摄影机镜头,更不如说吕丘露薇面临着又一次更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对“非典”这个令人谈之色变的隐形杀手,比起烽火连天的战场更危险。可吕丘露薇,依然是那样的青春勃发,镇定自若,快人快语,要言不繁。
5月底,北京的疫情趋于缓和。当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众多元首风云际会的圣·彼得堡都市之时,风尘仆仆的吕丘露薇马不停蹄,又在这号称北方威尼斯的城市开始了紧张的电视新闻报道工作。难怪温家宝总理在北京接受她采访的时候,曾关切地叮咛她,首先一定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坦率地说,吕丘露薇连续数月的现场报道,她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播发了多少条新闻,我不大记得住;然而,每当荧屏上出现她的身影时,我都十分关注。在新闻报道的后面,那种人格的魅力,那种“朝闻道,夕可死矣”的不懈追求,总是让人心里充满了一种莫名的感动。看到报纸上说,美国的一家著名媒体在自家门前塑起了其麾下当今一位颇有影响的主持人的雕像。笔者不揣冒昧,建议凤凰台也为吕丘露薇在电视台楼前塑起雕像。我以为,这决不是简单的模仿:前者,似乎渗透了商业意味打造的智慧;而对于吕丘露薇,她不仅体现了香港凤凰人的形象,更是民族脊梁硬度的一种昭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