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兴
安徽省休宁县和祁门县,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调低部分乡镇虚报的农业收入数,重新戴上了脱去十多年的贫困县帽子。谁知,这一实事求是的做法,竟然遭到了其顶头上司——黄山市一些领导的批评,理由是“有损黄山形象”。
原来,黄山市一些领导的“形象”,是靠将类似某村“1999年全村农民实际收入只有七八百元,而上报成1800多元”,在“农民收入上报数只能上不能下,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的主导思想支配下“树”起来的。
靠“形象数字”树形象,能否树立真正的形象?掌握实情的百姓最有发言权。当地农民说“农民收入到底多少,自己心里最有数”。可见,干部的“形象”,是不能也是不可能靠“形象数字”“树”起来,这样做只能使其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差,以至对整个干部队伍甚至党的威信造成不良影响。
虚报误发展,浮夸害群众。况且,从根本上讲虚报浮夸,对干部做事做人尤其是做人是有害无益的。
靠“形象数字”树形象,最终有损形象。这既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纸”上“跃进”和十年动乱的历史留给我们的刻骨铭心的教训,也是“干部扛红旗,农民饿肚皮”的现实结果对我们一些干部的无形鞭笞。
靠“形象数字”树形象,既非农民收入一事,也非黄山一市,是当今存在于各地各级各个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都当引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