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唐僧的用人尺度

2023年10月17日

□文/王锦春

唐僧西行取经的重要意义,放在当时,怎么评价都不过分。而在《西游记》中,由唐僧领衔的这支取经队伍,不过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外加一匹白龙马。按现代管理科学的标准衡量,仍属“袖珍高效型”的队伍。一路西行,艰险迭出,难关重重,既有妖魔挡道,想吃“唐僧肉”的不肯善罢甘休;又有种种诱惑,磨炼着七情六欲,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成正果。要总结起经验来,若从关键处着眼,取经功成,在于身为“一把手”的唐僧有一个好的用人尺度:凡利于取经大业之才必用。

分析一下唐僧的取经队伍,人不多,个个身怀绝技,神通广大。然而,这支队伍并非无懈可击。“天蓬元帅”犯过生活作风方面的错误,即使在取经路上,也常常意志不坚定,想回高老庄见“浑家”。“卷帘大将”亦因触犯天条,被贬流沙河。至于孙悟空,只是一“猴头”而已,非但没有八戒、沙僧那样的背景,而且错误象“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子”,不服从“天庭”安排,嫌“弼马温”官小,冲撞过玉帝,搅散过“蟠桃会”,冒犯过佛祖如来。对这三位,要是求全责备,只有打入“另册”。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以取经大业为重的唐僧,颇有用才之量,不问资历,不看出身,不翻旧账,敢于重用类似悟空这样“两头冒尖”的才俊。“士为知己者死”,悟空他们有了用武之地,也就改邪归正,使出浑身解数,辅佐唐僧。实话实说,要不是有这几位虽非“完人”却是能人的徒弟保护,凭着唐三藏那两下子,还指望到得西天,说不定早已化为某位魔头的“口中餐”了。取经的实践证明,人才乃成事之本,唐僧的用人尺度,实在是高。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道出了人才生态环境的缺憾。现实中的“孙悟空”们,日子过得似乎并不舒坦。因何如此,就在于我们某些人缺乏唐僧的开明,把“取经”大业不当一回事,仅仅把“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当做动人的口号,抱着过时的用人尺度不放:一是唯上是从,看“来头”大小,“背景”如何,“关系”深浅,弃德才于一边;二是求全责备,无“容错”之度量,放大失误,凡不合己意之新观念、新思维、新举措判定为“不成熟”,对标新立异之才心怀畏惧,唯恐创新乱了章法:三是平衡照顾,用人资历为重,轻政绩,那种“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的老调,阻塞了进贤之路;四是不顾公论,以一己好恶获人,只要是自己“圈子”里的,一个“山头”的,那怕大节有亏,小节不行,也能说成“一朵花”,必欲用之而后快,反之则“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如此等等。碰到这样的用人尺度,纵有天大的本事,倘不低下高贵的头,也难有出头之日。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单位好似一潭死水,春风难度,改革没有起色,发展总是滞后,往往在用人尺度上走火人魔。“悟空”一类人才不是被闲置,就是被逼“跳槽”。

有无唐僧的用人尺度,对“悟空”爱之如宝还是弃之不用,反映着一种社会世态和价值取向。用人才则百业兴,弃人才则百业败。为改革计,为发展计,真正从“三个有利于”的视角看事情,应对“悟空”们满腔热忱。曾听一位领导同志言:“用人当用孙悟空”,这话让人听着舒服。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奔向全面小康,人才“多多益善”才行。

上篇:自行车业还有戏吗?
下篇:是到该“规范”的时候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3/7/20030718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07/18/32387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