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人”为何没沿用
申办会徽——一个充满动感的太极推手人,充满张力充满热情,已经是个非常出色的会徽了,为什么不直接用申办会徽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呢?相信很多人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说:“申办会徽确实是已经很出色了。为什么不用申办会徽作为奥运会会徽呢?第一,申办会徽和奥运会会徽承载着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按照国际惯例,从来没有哪届奥运会直接把申办会徽当作奥运会会徽,这是一个不成文的惯例;第二,沿用原来的申办会徽会给我们市场开发计划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带来比较大的难度;第三,所有的城市都希望展示自己城市的魅力和城市的智慧。我们有一个出色的申办会徽,也可以设计出一个同样精彩的奥运会会徽,这是举办奥运会的一个要求,也是体现中国文明和智慧的一个机会,所以我们必须去设计一个更优秀的会徽。”
会徽诞生历时16个月
据了解,奥运会会徽的征集评选工作从2002年4月正式启动,整个会徽诞生的过程分准备阶段、竞赛阶段、评选阶段、修改阶段、审批通过阶段和公布阶段6个阶段,历时1年4个月。在2002年7月2日至10月8日的北京2008奥林匹克设计大赛中,共收到来自国内外的1985件有效作品,其中外国设计公司的作品有222件。这个庞大的基数及高质量的稿件,是会徽得以顺利产生的有力保证。
2002年4月份的奥运会视觉形象研讨会,有400多位海内外设计专家学者参加,就奥运会会徽的设计要求、设计原则,大家共同进行了研讨。
7月2日至10月8日是北京2008奥林匹克设计大赛,向全世界专业设计公司和专业设计人士进行会徽征集。通过公开竞赛的方法向全世界进行征集工作,这也是2008年奥运会与国际接轨的做法。
10月14日开始进入评选阶段,成立了由中外著名设计师、美术家11人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其中有国际奥委会的城市与景观设计顾问。经过初评、复评,还组成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由31名各界代表组成的评议委员会,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青年团代表、少数民族代表等,奥组委把初评、复评的作品在不公布结果的情况下交给这些非专业的各界人士进行评议,非常有趣的是,专家的意见与这30位评议委员的结果出奇的一致,现在采用的会徽雏形在他们两组评委会中均获得第一名。1985件作品经过初评筛选出100件进入复评阶段,最后确定10名作为获奖作品,而所采用的会徽是所有这些作品中的第一名。
北京奥组委先后组织了两次研讨会,汇总之后与作品的作者一起进行修改,修改过程中,也请了国家商标局对相关的徽标进行检索,以免在局部细节上与现有徽标出现雷同。
2003年2月北京奥组委将会徽样本带到了国际奥委会,还准备了精彩的陈述稿和电脑演示版;在展示新会徽的同时还向国际奥委会成员阐述了会徽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盛赞会徽是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灿烂文化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