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的增长远低于经济增长,一些农民的收入还有下降。专家指出——
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出现了明显的难以解释甚至自相矛盾的状况。经济学家认为,这表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严重。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上半年出现比较严重的背离现象的数据包括:GDP增长与工业增长;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与GDP增长;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企业利润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
结构性失衡趋于严重
国家统计局首席经济师姚景源表示,数据出现异常,说明中国经济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增长质量性问题以及协调发展的问题。单纯靠投资拉动,势必出现重复建设、盲目建设项目过多。这最终要受财力限制,因为经济增长最终需要落实到消费中去。
中国社科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也认为,宏观经济总体过热的表象之下,是结构性严重失衡。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政策导向,就是投资、发行国债,然后拿钱去投资,这使中国的投资越来越庞大。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40%,今年如果没有SARS,预计在45%。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一年的国民产出有一半没有用于消费,而是用来投资。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汪认为,目前经济结构问题首先反映在国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其次是产业结构的恶化,这严重地表现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再就是消费与投资之间。具体地说,居民收入的增长远低于经济增长,农民的收入还有下降。“上半年投资增长了30%,而我们的消费才增长8%左右”。
失衡的突出表现:收入尺度与时间尺度
经济改革已经过了“临界点”,过了“临界点”就需要社会改革。与有关统计数字相对应的是,经济结构问题导致经济失衡、社会失衡等问题有加重的倾向。
下岗失业、城乡差距、贫困人口、大学生就业等问题,都面临严重的挑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指出,目前社会的失衡突出表现在两个尺度上:一是收入尺度。以北京为例,前10%的高收入者与后10%的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达10倍之多;如果推广到全国,保守地估计,前5%收入最高者与后5%收入最低者的差跨大约有100倍。最大的社会差距在消费领域,收入最高者与收入最低者的消费水平的落差可达100倍。二是时间尺度。过去的一些理念、制度、政策甚至人,在近10年或20年间没有多大变化,大部分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形势。
石小敏指出,目前的社会失衡还反映在社会情绪上,不只是收入低的人存在忧虑,收入高的人同样怀有不安。要解决社会失衡的问题,须要让转型期的社会整体保持稳定。解决的核心是政府须要从经济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丁元竹研究员认为,现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不是理论和战略问题,而是实践和制订政策问题。要改变以经济增长、GDP增长为增长和发展核心的观念,尽快调整到“以人为本”上来。
汪同三认为,解决农村问题不能只靠投入,根本出路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人口。 (据《财经时报》 定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