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槐山
官是什么,不言而喻。可同样是官,其“素质”却良莠不齐。倘用老百姓的标准去分级定等,那么,官大概可分三类:清官、贪官和“糨子官”。所谓“糨子官”,也就是庸官。
不用说,清官可敬,贪官堪杀。黑白分明,忠奸昭然。而介于以上二者之间呈“模糊状态”的庸官,却是不大容易立辨的。因为,要说他“清”,好象实在瞅不见究竟“清”在哪儿;若指其贪,又的确拿不出“贪”的证据来。但是,凡此种“模棱两可”者,便往往就是庸官无疑。
现实中的庸官,其特征大致有三:
其一,唯上是从,百依百顺。庸官的处世哲学是以维持现状当“太平官”为宗旨的。其深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深知只要守住官位,即便不贪,也可轻轻松松享受不菲的俸禄,以及坐待滚滚而来的种种好处。所以,他们最不敢忘记的就是对上时时刻刻保持着唯唯诺诺的奴才作风。你说往西,我不往东;你让种瓜,我也决不去点豆。这样,倘偶有“瞎猫死耗子”式的“政绩”,不用说,我荣光,上级也落个“领导得好”的美名。即使万一有个什么闪失,上司也会在暗里对自己进行庇护。如此“零风险”的“旱涝保收”,何乐而不为?
其二,不求有功,但愿无过。由于庸官连骨髓里贮存的都是一个“懒”字,故此,在工作方面,从来不想费脑子,不愿担风险。不去创新,不去开拓。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上级咋说我咋干,和尚撞钟,得过且过。实际上,庸官的“不干”绝不是曹规萧随,不是无为而治,而是处处以贻误或牺牲国家、集体或老百姓的利益为代价,去换取自己一方地盘的“岁岁平安”的。
其三,八面玲珑,明哲保身。大凡庸官,无不抱着一个“混”字。所以,一般都会很注意同上下级都保持一种“良好关系”。对上,自不必说;对下,只要过得去,我也决不会去“无事生非”。工作上,只要你不给我干到“烂”的程度,便你好我好大家好,万事大吉。因此,庸官每每以一副谦和可爱的“弥勒”形象而讨得四面八方的喜欢。
诚然,庸官自是不可与清官同日而语,可是,跟贪官相比,却也委实并不那么令人憎恶。但是,倘若将其所作所为提高到国家和百姓事业的高度上来,那么,庸官与贪官仅仅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
近读清代纪昀先生的《阅微草堂笔记》,发现其中有一段讥讽庸官的精妙文字,不妨抄录下来:一庸官死后到了阴间,他一见阎王便昂昂然以清官自居,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哂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庸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生求自全,某狱(狱:诉讼案件)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繁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说完,便不够客气地将其交至专管鬼魂轮回投生的转轮王那里,以作并不体面的“安置”。
看来,对于庸官,连并不讨人喜欢的阎王爷都是嗤之以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