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渐入老境的感觉

2023年10月16日

□文/柯喜堂

一个人对自己渐入老境的最初感觉,大约在于心态的某种微妙变化吧。譬如街头遇艳,惊固惊矣,但血压心跳基本正常。正像蓦见林丛中腾起羽毛缤纷的飞鸟,留给自己满眼一身的,惟欣赏和愉悦而已。

再就是心态的日归平和。或者说能够以一种比较宽容的目光,看待身边和社会上的事物。如我曾著文攻击过青年男女染金黄色头发,且道,头发染得,兀那一双黑眼珠子又如何变蓝云云。现在看这类文字,显然过于反应激烈和语失刻薄了。其实,我们既然对当今多元发展的社会欣然认同,又何必对年轻人发染何彩,做何发型,甚至整容之类,作恨恨状挖苦态呢?真要悲哀的话,恐怕倒是吾辈这个年龄段上的人,不得不用鞋油一样的乌发剂,来遮掩其苍然满头的白发了。

与平和对应的是平静。中国文化不像西方文化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我国历史上的儒、释、道三家,其实多是一种生命智慧和人生姿态。比如一个人年轻时,血勇气盛,很想有所作为,干番事业,自是对主张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格外钟情。人到中年无拘大小总算事业有成,或有一份稳定收入;但来自生活的工作的及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压力也很大,可谓进入“多事之秋”。为了舒缓、释放这种压力,便不能精神空间过于逼仄,如是,释家“云卷云舒”的禅境,抑或道家的顺其自然,也就成为权避精神风浪的理想良港。其实,我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三教”的取舍,完全采取一种实用主义态度。比如命运不济处于人生低潮,则往往要么看破红尘,皈依佛门,投资来世去矣;要么放浪形骸,粪土功名,与道家合资,权且图个眼前自在!难怪历史上素有“三教合一”的说法。

当然,要真正做到散淡人生,享受精神安详也非易事。渐入老境的鄙人,虽与佛、道无缘,但对名利、地位之类已不看得那么重。这种人生姿态,或曰一种生命自觉,使我对精神的幽谷深山有一种归属感,身处滚滚红尘,却常能一任冥思化作若有若无的钟声,融入无限时空,从中平静出满腔舒畅来。

上篇:“三陪”先生
下篇:隔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09/17/31379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