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临潼区北田镇,位于古城西安东30公里渭河北岸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在这小小的北田镇,却涌现出一位响当当的弄潮儿——刘志强。
走进军人出身的刘志强,中等身材英俊儒雅,瞳孔里闪烁着执著和深邃的目光。身上透出一种军人特有的干练的气质和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力量。1997年,组织决定把正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刘走强,调往当时北田镇电管站工作。1998年被任命为电管站副站长,1999年随着电管站改制为北田供电营业所后,刘志强走上了供电所所长的领导岗位。
北田供电所辖区有11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6100个用电农户及30多个用电单位。原电管站由于管理混乱,“人情电”、“关系电”、“权力电”现象十分普遍,由于供电线损率较高,村组电工任意抬高电价,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最终导致官愁民怨的局面。刘志强上任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大力整改,他首先从适应市场机制入手,实现了人员的优化配置,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一次精减村电工50多人,对20多名应聘电工实行聘任制。其次,在工资分配上,改掉过去那种一锅煮的不合理的分配形式,采用绩、能、勤三结合的考核分配办法。再次,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使过去那种放羊式的管理彻底得到扭转。供电所的各项工作逐渐向正规化、现代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
在实行一系列改革的同时,刘志强带领20多名电工一方面深入各用电村、户、单位进行调查,征求各方面意见;一方面筹措资金、观察、勘察地形,为低压线路的改造工作做着准备。2000年初春,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欢快的气氛中时,刘志强带领施工人员,冒着春寒,打响了北田地区低压线路改造工程的“战役”。他们先从工作难度最大的北田村开始,一村接一村、一户挨一户的进行改造施工。为了节约资金赶工期,刘志强和施工人员一起吃住在工地,施工中,他总是身先士卒,抢着去干,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施工出现问题,他就去哪里协调解决,截止2001年6月,他争取国家资金600多万元,改造了北田、滩王、温良、周闫、马陵等六个村39个村民小组,改造下户线路2700户,基本达到了北田供电所辖区农电管理规范化。
为了改善服务质量和办公条件,刘志强多方筹资20多万元,建起了600多平方米的二层办公大楼。为抢修人员配备了专用摩托车,为及时排除故障提供了便利。另外,为了确保服务质量,他们一方面实行员工文明服务用语,全所职工统一着装,统一挂牌上岗,实行服务首问负责制,完善服务质量反馈制度;一方面设立故障值班电话提高上门服务的质量,接到故障报告后45分钟内赶到事故现场及时排险故障。他们的这些做法,得到了用户和上级的好评。
短短几年来,在刘志强的带领下,北田供电所的各项工作有了质的飞跃,被临潼区委、区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并通过国家电力总公司“示范化窗口”单位验收。刘志强也因此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也正是因为刘志强所长和他领导下的北田供电所的业绩突出,才使这个不起眼小镇一时在临潼区名声大振,成为脍炙人口的美谈。
(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