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护送飞船遨苍穹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神舟”五号目击记

2023年10月16日

□文/孙海霞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声惊天巨响,载着我国第一位航天员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长征-2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如展翅鲲鹏,从发射塔突兀而升,喷射着色彩斑斓的尾翼,扶摇直冲霄汉。

这一刻,绚烂宏伟!

这一刻,举世瞩目!

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傲然腾空,直刺穹苍。

然而发射还只是起步,飞船要在太空环绕地球巡游14圈,如何使飞船听从地面的指挥,完成各种太空动作和科学探测试验,如何实现对航天员的生理安全情况、飞船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使飞船按计划返回地面,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一套精密、尖端的高科技测控通信系统提供支持,否则在太空失控的飞船就会成为无用的太空垃圾,航天员的生命与安全返回地面便没有任何保障。

座落在古城东郊灞河之滨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便是首次载人飞船测控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属西安中心和8个测控站构成陆基测控网的主体,与布阵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四艘海上测量船共同构织成一张高智能化的中国航天测控巨网,通过各种先进的测控设备对飞船进行实时的跟踪与遥控,在波诡云谲的茫茫天宇,为飞船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当飞船壮丽腾空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宽敞漂亮的指挥大厅里便陷入一片忙碌、紧张的状态中。五块挂壁式巨型彩色全真显示屏上,不停变化着数值、曲线和三维图形,迅速标示着代表飞船飞行状态和航天员生理状况等各种实时参数。大厅中央布阵的计算机群在西安中心科技人员的操控下,以每秒上亿次的速度飞速运转,不断处理飞船与地面、中心与各测控站以及航天各大系统之间的各种数据信息交换。

“渭南站发现目标!”

“青岛站发现目标!”

飞船上升段,从各测控站传来的飞船与火箭的测控跟踪数据很快在西安中心汇聚。

飞船发射飞行583秒后,船箭分离,中心技术部软件室轨道专家们经过高速运算,准确及时地向北京中心预报出飞船的相关数据,为控制飞船精确进入初始椭圆轨道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飞船入轨后,要依靠自身能量运行,地面必须迅速发出指令让其建立轨道飞行姿态。中心所属青岛测控站和远望一号测量船共同控制,向船上注入数据命令,很快,飞船象个听话的孩子,按指令将推进舱和轨道舱太阳电池帆板依次展开。如同一只太空里翱翔的宇宙之鹰,飞船缓缓展开双翼,开始在初始轨道上平稳地运转。这意味着飞船已由上升段进入运行段,标志飞船发射成功。忙碌的指挥大厅里此刻掌声如潮。

在初始轨道上飞行一圈后,飞船从西北方向进入中国上空。

10时30分,“一分钟准备!”随着扩音器里一声响亮的调度口令,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所属喀什测控站机房里顿时一片肃静。飞船即将抵达喀什测控站所控弧段上空。这是飞船入轨后进入陆基测控网控制区实施跟踪的第一个地面测控站。

机房电子计时器不停闪跳,迅捷,急促,扣人心弦,时间在一秒一秒地递减。飞船入境第一站及时捕获目标对后续跟踪非常关键。

“各号注意,跟踪开始!”

“喀什站发现目标!”

各个岗位充满自信、坚定有力的报告声,迅速打破机房的沉静。喀什测控站先进的雷达有如一对机警的电子眼,指挥台显示屏上不停变幻的信号波形中刚刚闪跳出一段代表飞船信号的绿色小竖条,就被雷达锁定环牢牢锁住。喀什测控站以最快的速度捕获飞船信号。显示屏上很快接收到了飞船上传回的航天员清晰的画面,船上各种表示飞行状态和航天员身体情况的参数,如瀑布一样从几百公里的高空以电磁信号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地面测控设备奔涌而来。飞船运行正常,航天员生理未发生异常变化。

跟踪测控8分钟后,喀什测控站圆满完成了本站所控弧段飞船的跟踪控制任务,送出引导参数,中心渭南站、青岛站继续实施后续跟踪测控任务。象一场紧张的太空接力赛,中心所属八大测控站和四艘远望测量船一棒接一棒相互配合,交替跟踪测控,圆满实现多次变轨,最终将飞船牢牢锁定在地面设计的圆形轨道上,控制飞船完成着各种动作和复杂的空间科学试验项目。

西安测控中心指挥大厅的巨型显示屏上,航天员接收地面各种指令,在飞船舱体里安全地工作的航天员画面被清晰地传输下来。

下午3时57分,飞船在圆满完成变轨后,成功抵达预定的347公里的圆形轨道上空。

下午5时30分,地面国家领导人与宇航员对话的声音,通过测控通信网传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所有参试科技人员激动万分。这毕竟是从三百多公里远的外太空传回来的中国航天员的声音!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这声音象一首流淌于天际间的美妙诗行,颂扬着一个民族在新世纪科技腾飞的豪迈!

16日凌晨5时,经过在太空一夜的平稳运行,飞船进入在轨运行的最后一圈第14圈。航天员心理、生理遥测参数正常。远望三号地面测控系统成功向飞船注入指令,经过两次连续60秒调姿后,中心所属地面测控站向飞船发送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推进舱联合体分离。返回舱制动火箭接地面测控通信指令自动点火,返回舱乖巧地调转方向,脱离太空运行轨道向地球返回。

进入大气层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所属地面测控站再次发令,飞船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

5时50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所属在新疆和田执行任务的第二活动测控站向飞船发送角度调整指令,进一步校验了飞船返回舱回归轨道与姿态正常。这意味着飞船返回控制成功,飞船按设计轨道快速向地面预定落点飞去。

在指控大厅后排指挥席上就座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主任董德义,作为整个载人飞船测控通信系统的总指挥,一直肃然凝神的脸上,此刻也露出了欣然的微笑。

飞船如一只飞速旋转的彩色火球向地面全速飞行。

100公里!80公里!

在离地面50公里处,在内蒙草原中部待命的着陆场系统迅速向飞船发送回收着陆主电源开关指令。飞船开始与着陆场接通信号联系。飞船离地面10公里时,程控自动打开伞舱盖,拉出引导伞和减速伞,16秒后,飞船主伞如同一朵盛开在天际的巨型水莲花迅速张开,飞船降落速度很快得到控制,从疾驰的烈马变成舒展广袖的天女,幽雅而从容地缓缓着陆。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向北京中心发送飞船落点计算结果。

当时钟指向2003年10月16日清晨6点23分时,可以彪炳史册、穿越历史辉煌的瞬间,在这一刻留下了一个伟大的、永久的定格:我国首次载人飞行的神舟五号飞船如一只轻盈的天外飞鹤,成功着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计算的落点与实际落点相差不到1公里!

载着华夏子孙无尚自豪与荣耀从太空凯旋而归的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依然带着自信的微笑,他安然无恙,走下飞船,向欢跃的人群连连挥手致意。

人群中不断掀起欢呼的高潮,闪光灯重叠交错久久不能停歇,把早已笼罩在一片深秋的荒凉与逼人寒气中的内蒙大草原激活成盛夏般的热烈,原野沉浸在最振奋人心的欢腾之中。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这一刻,将被载入国际航天发展史。中国当之无愧地成为继俄罗斯、美国后第三个实现载人飞行的航天大国!中国从此进入了人类航天的新时代!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其所属测控站,精测妙控,又一次在国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航天科技活动中经受住了考验,圆满完成了陆地测控通信任务,并彰显出独具特色的航天测控高科技实力,为载人飞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篇:没有了
下篇:西安卫测中心“戒备森严”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10/17/31546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