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城矿务局象山煤矿采访期间,提起该矿工会副主席强华的小品,几乎是人人皆知,不少人还建议报道他们“强导”的事迹。于是,我便采访了这位矿山新闻人物。
说起话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身里身外都是戏,知天命之年依然是自信乐观,妙语连珠,这是强华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他的话形象地表述了自己的经历。1953年生于本省彬县的强华,16岁高中毕业下乡插队务农,下乡期间曾当过线务员、民办教师;他20岁去铜川一个煤矿下井采煤,干两年后一人出省闯天下,被甘肃平凉地区华亭剧团特招。在剧团他当过演员、导演、编剧到业务团长,并被破格晋升为国家三级演员。1994年,不惑之年的他又调回陕西,来到韩城矿区,可以说是“走过九十九道湾。”
离开矿山20年后又回到矿山,尽管他已是人到中年,他火热的矿工生活又一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欲望。《采煤队长》是他写的第一个小品,素材来源于象山煤矿举办的一次党员事迹报告会。受此启发,他写一位满脸煤迹、手提矿工安全帽的大汉,在产房门外焦急不安地等待妻子生产。由于刚升井,他就坐在走廊的长椅上拿出烧饼充饥。谁知,疲惫不堪的大汉只吃了一口就鼾声大起睡着了。护士闻声出来询问,巧遇前来看望队长的技术员,技术员这时便讲起千尺井下矿工的辛苦。“矿工不需要同情,但需要理解!”这台词引起台下掌声一片。小品《特别电话》则把观众带到除夕夜的井下采掘一线,写的是采煤班长接到局领导的慰问电话,并给班里每人腾出两分钟时间向家人拜年的事。由于是矿工登台演矿工,有真情实感,演到动情处声音哽咽,看节目的领导和职工眼里也闪着泪花,穿工作服准备下井的矿工更是热泪盈眶。此后,《特别电话》在全局巡演,深受好评。
就这样,强华在韩城矿区工作的9年间,共编导小品13个,还创作编导小舞剧、快板等作品数十个。用小品等文艺形式讴歌矿山、讴歌煤矿工人,讴歌矿山火热的生活,成为他不懈的人生追求,矿工们亲切地称他“强导”。调回陕西后,1999年强华曾应工作过的地区邀请,专程前往甘肃平凉编写剧本。他再一次把创作的触角伸向矿山,苦战15天,写出大型剧本《矿山春秋》。由他编导的这部眉户戏,在平凉地区和甘肃省文艺会演中连获大奖。而强副主席走到哪里把煤矿工人的戏编导到哪里的事,在矿山被传为美谈。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