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者,乃弱火也。稍有厨房经验的人都知道。其实,不独烹饪,生活中借用文火效应而达到目的的现象并不鲜见。
譬如在反腐领域,一些抱有种种企图者就惯用此法,来对付那些并不“买账”的掌权者。因为面对糖衣炮弹的重磅袭击,许多官员往往会产生警惕,不会轻易逾越“雷池”。但若糖衣炮弹被贴上“人情”、“友谊”的标签之后,再辅以文火般地持续“加温”,事情就不好说了。创下受贿百万元之巨的原广东揭阳市委常委兼普宁市委书记丁伟斌,在狱中的自供状中就流露出对“文火”的哀叹:十多年来,我也曾努力拒贿,而且多次当场拒收,但社会风气让你做不到,打着各种旗号找上门来的人太多,绝大多数情况是你推我搡,最后扔下就跑,你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在最近被查处的原中共阜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韩希鹏身上,也找到了“文火”的影子。笔者注意到,在其近百万元之巨的赃款里,检察机关还发布了这样一段让人产生联想的字眼——“收受无具体请托事项的贿赂达16.9万元”。这“无具体请托事项”,在笔者看来,不过是“文火”的一种化身罢了。看似无事相求,只因时机尚未“成熟”,时机一到,权力自然就会沦为金钱的奴隶。当然,权力的拥有者也会被“文火”烧得“面目全非”,身败名裂。另外还有一种带有投机性质的有求者,对“文火”效应更是情有独钟。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通过熟人介绍、老乡同学、旧友新朋等名义,打着过年过节登门拜访、大病小病专门探望、有事无事汇报思想等各种幌子,积极主动地进行接近和融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腐化。有了这样的“积累”,一旦有了事,看你办不办?即使当初不想为、不愿为甚至不敢为的事,也是难以推辞。此谓“文火”所具有的长远投资、长线经营、期货交易、远期收益的深层内涵。
当然,能被“文火”攻心的领导干部也都是党性原则不强的人。一名真正优秀的党的干部是应该能够经受住百炼成钢的考验的,无论是“文火”还是“武火”,都只能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升华,使他们的党性原则更加坚强。如丁伟斌之流的哀叹,人民给于他们的也只能是一声叹息。(石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