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铜川市城区驱车往北行驶35公里,一条总长度达1890米的高速公路隧道便横在眼前。这是我省日前建成通车最长的一条高速公路隧道——蒿庄梁隧道。海拔1600多米,一般气温要比市区低3—5℃,到了冬日,有时相差7-8℃,白天与夜间的温差最高达15℃以上。驻守在这里的铜黄高速公路隧道站的工人们,为了陕西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大发展,他们毅然放弃了与亲人子女的团聚,已在这里渡过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
五个班,四十名员工,是铜川管理所隧道站的基本阵容。他们守护着我省唯一建成开通、运营管理的铜黄高速公路上的三条二孔式,集照明、通风、消防等于一体的双孔、单向、分体式现代化隧道,这三条隧道分别是楼子沟、罗圈梁、蒿庄演梁隧道。隧道工们在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冒严寒,顶酷暑,整日重复着整理内务、值班记录、隧道巡视、报告汛情等具体、繁琐而又枯燥的工作,他们将工作与生活紧紧的凝结在一起,使时间从隧道站走过的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会留下隧道工雕塑般的身姿。
2000年4月,当第一批守护隧道的工作人员初到隧道站的时候,周围全是一人多高的蒿草,生活甭提有多么艰苦!没有床铺,没有灶具,就连最基本的饮用水、供暖设施、安全标志及办公桌椅都没有,一个班仅有的只是一块塑料布、两件棉大衣。渴了饮一口清澈的山泉,饿了啃几口自带的干粮,这里没有灯红酒绿的喧嚣,欢畅,陪伴他们的只有满坡遍野的一束束无名的野花和一群群小鸟。
住下之后,隧道工们在前后10多公里没有人烟的地方,首先感到的是一种生活的压力,这种压力曾让他们一筹莫展:吃水要靠自己想办法到几公里外的山脚下去提,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有时工作任务重一两天喝不上一口水是常事。吃饭更是困难,每次去上班时就要带上两三天的熟食饭菜或方便面等。隧道站不敢离人,有时带的饭菜都来不及热一下就冷吃了,方便面也大都干吃,用水泡或煮对他们来说是件很奢侈的事。夏季气温炎热,蚊虫肆虐,且多蛇,各隧道配电值班人员均与蛇“打过交道”。冬季的气温在零下20多度,寒冷难耐。
然而对于守护在隧道站的这支队伍,困难远不止局限在生活方面。高速公路隧道的养护管理是我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新生事物,根本无处借鉴,管理知识、养护方法、经验等都是从无到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养护及管理的办法,先后建立了《配电室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安全生产“十条禁令”、“六不准”》等35项规章制度和8类作业技术资料,40名隧道工人很快掌握了机电设备的规范化操作、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滑坡地带防汛常识,从“门外汉”变成了业务内行。
山里没有村庄,隧道又深又长,交通信息的闭塞、娱乐设施的匮乏……一切困难都终于向这支不畏艰险的隧道人队伍屈服了。现在,隧道站已配备了卫星电视系统、锅灶、棉衣、雨具等,规范、改造并绿化了庭院,职工上下班也配备了接送车辆,成为铜黄高速公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王栋 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