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仲育
奥地利人瑞伯和他的妻子安吉利娜是德国西门子公司派驻宝鸡机务段的机车技术人员。2001年我国从西门子公司引进的三台新型电力机车DJ1型(俗称交—直—交型)陆续到了宝鸡机务段,在宝成线秦岭高坡区段的线路上作机车性能试验。而瑞伯和他的妻子安吉利娜等三人带着翻译在机务段一待就是两年多,负责处理该机车的故障。瑞伯人很热情,技术也很好,工作积极肯干,他的身影,时而出现在检修车库,时而出现在整备场内,有时添乘机车,又出现在秦岭车站。他和段领导、乘务员、检修工人都很熟,常常给宝鸡机务段的青年职工讲解该机车的性能、特点及检修的诀窍。有时我们相见,我说“Hello friend。”(你好,朋友),他则微笑着说:“Hello master。”(你好,领导)。
一个周六休息日,铁路局领导到段上检查工作,我们也都来到段上。送走了局领导,只见瑞伯和翻译坐在小王的办公室里。老宋看见瑞伯,就对我说:“老外瑞伯掰腕子劲大得很,上一次好几个人都败在他手下了。”我想起过去上学时,自己也曾是班上的掰腕好手,就来了精神:“我和他比试比试。”我们进入小王的办公室,连说带比划地告诉瑞伯,我要和他掰手腕。瑞伯听了微微一笑,向翻译说了句什么。翻译告诉我:“按老规矩,谁的手背先挨到桌面就算输。”我点点头,坐在小王的椅子上,伸出了右胳膊。瑞伯仍坐在沙发上,身子往前移了移,伸手握住了我的右手。翻译在桌子侧面,把我俩的手扶正后,喊了一声:“Start!”(开始)我紧握着瑞伯的手,慢慢加力,一会儿,我俩的手就向我这一侧偏移了20多度。在旁围观的看到这个情景,也都高兴地喊“加油”,为我鼓劲。我决定再加一把劲,拿下这一局。过去我掰手腕,只要手腕向我这一边偏移10来度,十有八九我都能赢。于是我攥紧左拳,右手使劲把瑞伯的手腕往下压。但瑞伯的手臂却撑在那儿,一点儿也不见动。我俩僵持着。忽然,我觉得瑞伯发力了,我俩的手腕慢慢向中间移动,我赶紧又加了一把劲,但是不行,瑞伯的腕力太大了,我只有硬撑的余地。终于,我俩的手腕向瑞伯一侧偏移了20多度,瑞伯再一使劲,我的手背挨到桌面上了。
我笑着站起来,向瑞伯伸出了大拇指:“You are very wonderful!”(你太棒了)瑞伯也笑着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你也很棒。”旁边的老王指着瑞伯对我说:“他跟我儿子差不多大,才二十六、七岁,你能掰过他?”
年岁大了,再加上久不锻炼,跟瑞伯掰腕子用了猛劲儿,右胳膊肘疼了一个多礼拜。疼是疼,却疼得开心。
图为瑞伯(左三)在DJ1型机车机械室里给宝鸡机务段青工作技术辅导的情景。 宝鸡机务段 郭志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