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在陕北特低渗油区钻成,106年之后,从这口井起家的延长油矿管理局,固定资产超过103亿元,原油年产量达到235万吨,原油年加工能力达235万吨,成为集石油勘探、开发、炼制、化工、科研、机械制造和辅助生产为一体的国家大型综合性石油化工企业。
百年老矿何以创造出如此骄人的业绩,并且积蓄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因素当然很多,但很重要的因素是两个字:科技。
作为特低渗油田,由于油层压力小、产量低,采油历来是采用提捞法和抽吸法,也就是说,采收的都是自然油流。为了改善油流条件,提高油井产量,从1945年开始,延长油矿就开始进行油层爆炸、压裂、热洗、酸化、火烧、注气、注水等增产措施的系列试验,此后这种技改工作就一直没有停步,“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也没有歇息,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更加快速,“九五”期间,延长油矿管理局的科技工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期,将科技的吸收、引进、推广和技术创新推向一个又一个制高点。
勘探是企业资源开发的根基,为扩大资源占有,延长油矿实行区域勘探和扩边勘探并举,进行了大量综合研究和油藏描述,充分利用物探、化探等技术,使勘探风险降低,勘探的靶区缩小,命中率大增。“八五”末,延长油矿全局总资源面积只有数千平方公里,探明面积501平方公里,探明储量2.28亿吨。而今天,全局总资源面积9.9万平方公里,探明面积911平方公里,探明地质储量已超过6亿吨。
与此同期,水基冻胶压裂取代清水压裂、“反九点法”注水工艺大面积推广应用;水平井试验、爆炸井恢复生产取得新突破;千型压裂机组的投用,PS活性剂洗井、油井短路热洗、高能气体压裂、振动采油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成为百年老矿青春焕发的养颜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目前,延长油矿管理局拥有2300余名专业科技工作者,占到全局总人数的五分之一。为了调动起这批人的工作热情,管理局从小处着手,给科技工作者配备计算机和专用车辆,每年要给科技人员发放奖金200余万元;在大处落笔,仅1996年以来,管理局在科研方面直接投入资金3900多万元,共取得科技成果253项,成为生产建设迈上高速发展轨道的助推器。
据统计,延长油矿管理局在勘探、开发、炼油等方面,投入的新工艺、新设备、科研资金共计超过了40亿元。40亿元!对于哪个企业来说不是惊人之举?大战略,大气魄换来的是大实力、大效益。今年前九个月,延长油矿生产原油342.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6.7亿元,实现利润6.24亿元,比上年同期净增4.72亿元,增长4.13倍。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