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9月22日由香港出发的旧货轮“钓鱼岛号”前往钓鱼岛进行保钓活动。25日深夜驶近钓鱼岛海域10海里内,由于风浪滔天,加之日本海上保安厅船舰的阻挡,船长魏立志决定放弃原定的抢滩登陆钓鱼岛行动返回香港。但是,“钓鱼岛号”上的70名保钓人士士气高昂,“全球华人保钓大联盟”总指挥陈毓祥临时决定要下海游泳,宣称这是中国的领海。26日上午9点多,连同陈毓祥在内的5个人戴上简易救生圈,系上与“钓鱼岛号”相连的绳索,跳入大海。
陈毓祥被大海淹没,船上的人感到不妙,立即拉绳索,由于船未停下,加上风高浪大,陈毓祥没被拉上来。
陈毓祥等5人下海的同时,“钓鱼岛号”周围有20多艘日本船只包围过来,“钓鱼岛号”不但没停,还以时速8海里的速度航行。大家见情况危急,合力拉绳,想把陈毓祥拉上来,没想到陈毓祥的脚不慎被绳索绊住,再次跌进海里,并再次碰着船身。历经一个多小时,才把陈毓祥救上来。这时,陈毓祥面部发黑,身体僵硬,心脏停止了跳动。
“钓鱼岛号”这次行动造成一人牺牲一人受伤的惨剧。陈毓祥成了保钓史上牺牲的第一人。
二、五星红旗第一次插上钓鱼岛
陈毓祥的牺牲引起中国人的普遍关注。香港、澳门、台湾和大陆打算四地联合把中国的旗子插上钓鱼岛。
1996年10月5日,100多位香港保钓人士在台湾与当地保钓人士会合,举行保钓誓师大会,并对人员进行编组。
消息传出,许多中国人采用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声援。台湾的傅昆成先生带人搭乘小游艇出海,驶到台湾东北角海域利用黑潮展开“万瓶齐发——保钓护土行动”。他在大海中投放一万个空啤酒瓶,瓶内装有一份印有中文、英文和日文的《亲展第三十八号》文件。内容为1885年时的日本外相井上馨写给内务卿的一封信。这是日本当年有意侵占中国领土钓鱼岛列岛最早的书面证据。
10月6日,300多保钓人士举行誓师大会,大家都穿着写有“誓死捍卫钓鱼岛”文字的白色短衫,并且高喊:“打倒日本军国主义”、“日本滚出钓鱼岛”等口号,当天晚上,他们抵达深澳港码头,准备驾船起程。
出发前传得沸沸扬扬,日本方面早已知晓。为阻止中国人登陆钓鱼岛,他们可能会不择手段。因此,保钓人士都作好牺牲的准备。台湾保钓领袖金介寿出发前,给妻子的遗书写道:慧美:
你我因相知相恋,因相恋而结合。此行前往钓鱼岛,当有其生命危险之忧,唯恐你牵肠挂肚,故不愿将详情细述。然此行关系国家尊严、民族大义,我理应断然行之,更何况肩负选民所托。夫妻之缘,须修百年,天下之人谅必无人愿割舍,我自不例外。但以宏观视野的“大我”来衡量儿女情长的“小我”,我们就坦荡而能超越,不是吗?
此行我已投保1000万元,倘有意外,500万元做为你与孩子之安家费,另500万元捐给社会。你还年轻,自当另择良君再嫁,如此我内心亦较坦然宽心。如此安排实非完美负责,但我已尽力,盼妻谅解,愿生生世世皆与你结为连理。
金介寿
这次保钓行动出动29艘船只,共300余人,人人立下生死状。为确保成功,他们做了周密的布署:29艘船只,编成“牵制支队”和“作战支队”各6条船,负责抢滩登陆的船上载有水上摩托车、橡皮艇、摇控直升机、爆破用的炸药和乙炔吹嘴。到离岛15海里时,所有的船只“一”字排开,让日本船搞不清哪条船是真正的攻坚船只。每条保钓船上都插有编号的旗帜。
10月6日晚8点出发,29艘保钓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从台湾深澳码头出发,任务是登陆宣示主权。另一部分由何俊仁率领香港、澳门的保钓人士从台北县万里码头出发,任务是登陆摧毁日本右翼势力所建的灯塔和日本国旗。
7日凌晨3点半,保钓船行驶到距离钓鱼岛25海里,在公海上,日本舰艇开始拦截,对方直升机在保钓船上超低空盘旋,制造噪音,用其气流把保钓船吹得左右摇晃。
接近目标十海里,保钓船队发现日本的舰艇早已“一字排开”,列阵严加戒备。
日本舰艇见保钓船驶来,立即进行包抄,并不停地对我保钓船故意撞击,不多久,就有5艘保钓船被撞,有的被撞后进水。
经过几个小时的周旋,有10多艘保钓船接近钓鱼岛二、二海里。
7日清晨6点14分,实际负责主攻的总指挥船“自立6号”虽遭日本3艘大船的包抄,趁着日本船只注意力集中我方4艘特殊装备船之际,一个空隙,加足马力前进到钓鱼岛主岛南方,用船首凸出甲板顶住岩壁。金介寿和香港的陈裕南立即从船首跳上岩壁,成功登岛,两人快速攀爬岩壁,走到距离海平面约6公尺,拿出台湾的旗子。香港陈裕南先插上一幅有民众签名的黄旗,上面有“中国领土钓鱼岛”文字,又从衣服内掏出一面五星红旗。
看到保钓人士成功登陆钓鱼岛,海面上响起一片欢呼声,由于岛的四周暗礁密布,日本大船无法靠岸,日警坐在小型橡皮快艇极力想爬上岩壁,却因岩壁太高无法从艇上攀登,无功而返。
考虑到在钓鱼岛周围巡弋的日本舰艇正对自己虎视眈眈,金介寿和陈裕南没有久留,几分钟后,他们把国旗插在岩壁缝隙上,立即跳回到“自立六号”。
第28号保钓船“全家福号”,在6点半左右,摆脱日本小船的阻挡,逼近钓鱼岛主岛近30公尺,赖福明穿上浮潜衣跳到海里,随后王光华、李觉明、吕文锐等也跳进大海,成功抢滩登陆,挥动国旗,并环岛走了30多分钟,他们本打算再爬上主岛最高点,因峭壁太高,只好放弃。
至此,中国五星红旗第一次插上了钓鱼岛。
三、中国钓鱼岛号船被撞沉
1996年11月份,中国大陆知识分子、工人、农民、退伍军人和日军侵华时受害者代表共11人按计划,准备先到珠海,从珠海出发与港澳台的保钓人士汇合前往钓鱼岛。
由于珠海当时正在举办国际航展,大陆11人来到珠海,发现拱北海关封关,他们懊丧而归。由于大陆保钓人士缺席,这次活动最终流产。
张立昆是这次保钓11人中的一员,那年他32岁,是最年轻的一个。
张立昆原是海军退伍军人,复员后在天津一家工厂当工人。1996年保钓流产,张立昆并不甘心。1998年,他再次接到香港、台湾保钓人士的邀请参加保钓行动。
1996年中国人成功登上钓鱼岛,并把五星红旗插上宝岛,日本政府极为恼火。日本政府发言人、内阁官房长官古川贞二郎举行记者招待会,发出警告:今后如果再有类似登岛行为,将采取“适切”的行动。
张立昆明白,日本人为阻挡登岛,有可能开枪,他作好了牺牲的准备。
一直没有结婚的他,早已与父母分开居住。出发前,他把自己的房子以3万元卖掉,加上自己1万元积蓄,全部交给主持对日民间索赔的童增。告诉童增,他走之后,如果遇难,请童增把他仅有的4万元钱用在对日索赔上。
为了怕父母伤心,他没有把自己参加保钓的事告诉父母。
1998年6月16日,张立昆持旅游护照进入香港。6月21日下午,张立昆与香港保钓人士乘“钓鱼岛号”从九龙尖沙嘴出发,于6月23日晚10点许在台湾基隆港外海与两艘台湾保钓船汇合。
6月24日凌晨三、四点,保钓船队在前进中遇到日本海上保安厅军舰拦截、骚扰,这些日本军舰上装有机关枪和火炮等武器装备。看到保钓船过来,先是用汉语喊话:“日本政府要求你们立即退出日本领海外。”
保钓船继续前进。日本人在水上用舰艇拦截,空中用直升飞机低空盘旋干扰,欲强逼保钓船改变方向。
保钓船前进受阻,在离岛30海里处,香港保钓领袖何俊仁先生下令,选派4人放下橡皮艇抢滩登陆,张立昆被选中。
这天,风大浪急,橡皮艇在海上巅簸得十分厉害。为堵截橡皮艇,日本出动30艘舰艇和3架直升机和预警飞机。空中有飞机干扰,海上有舰艇堵截,风高浪急,橡皮艇在林立的日本舰艇中躲闪,小小橡皮艇多次差点掀翻。一艘小艇在30艘日本舰艇间穿行,笨拙的日本艇显得手足无措,经过4个小时的迂回前进,距钓鱼岛还有1海里,能够清楚看到钓鱼岛。没想到这个时候,橡皮艇上的燃料用完了,抢滩登岛的4名勇士不得不返回“钓鱼岛号”。
日本人反复向中国人喊话要求离开,中国保钓人员不屈不挠向日本人宣战:“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日本人必须离开。”
日本舰艇追到公海上,一次又一次撞击中国的“钓鱼岛号”。
两次、三次、四次……“钓鱼岛号”眼睁睁地被日本人撞沉。
眼看钓鱼岛号进水下沉,日本舰艇无动于衷,一直监视着25人登上两艘保钓船返回。
消息传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重申:“钓鱼岛是中国固有的领土,日本这次将我港台保钓人士船只撞损致沉,日本政府应该对事情的后果负全部责任。”
四、保钓行动不止
“钓鱼岛号”被撞沉后,香港保钓人士没有了自己的“战舰”,他们四处物色,决定再买一艘渔船进行保钓活动。
2001年中央电视台某频道编导李楠,通过网站倡议出海保钓,并与网友一起在浙江沿海与当地渔民达成协议,租用其渔船前往,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今年元月1日,日本《读卖新闻》在头版头条位置上赫然刊出一篇报道,题目就叫《强化领土管理,国家租借尖阁三岛》。报道称,日本政府对于钓鱼岛等三岛的“民有地”,以每年2256万日元的价格租借,并于去年10月完成了“租借”权的登记。该报还借用某专家的话,赞扬日本的做法是出人意料的“妙招”。当日本的这一行动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之后,《产经新闻》、《读卖新闻》先后发表社论,大谈日本这一行动的“巨大意义”。
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方对这些岛屿采取的任何单方面行动都是无效的。
3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程永华紧急约见日本驻华使馆公使,就日本政府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采取所谓“租用”措施问题,向日方表明中国的严正立场,对日方这一损害中方领土主权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程永华指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对此问题的立场是明确和一贯的。日方采取的任何单方面行动,都是无效的,丝毫不能动摇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所拥有的主权,也改变不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这样一个事实。
对中国政府的严正交涉,日本方面置若罔闻。1月8日,《读卖新闻》又报道,日本政府除了“租借”钓鱼诸岛的三个小岛外,又从防卫厅拨预算打算长期“租借”钓鱼岛五个小岛中最北的久场岛。报道称,日本政府的目的是“为实现对这些岛屿长期稳定的控制和保护自然环境”。
国际先驱导报驻东京记者黄凤珍指出: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角度来看,首先,日本破坏了中日两国政府间的承诺,即暂时搁置主权的争议、维持现状或者共同开发,自己单方面地采取行动。其次,从国际法来说,只有国家才可以拥有领土,私人是不可能拥有领土的。对任何一块仍存有主权争议的领土,只能由相关国家政府间进行谈判解决。而日本政府却与所谓的自己的“国民”进行什么“租借”交易,是丝毫不能改变钓鱼岛应有的主权归属性质的。日本政府所采取的这一举动证明,为了长期窃踞钓鱼岛,日本政府已不顾国际法的一般常识和中日两国政府间达成的外交谅解,企图强行对钓鱼岛实施实际控制。但是,这种做法注定要引起中国方面的强烈反应,从而破坏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香港的保钓人士于3月份向大陆发出邀请,两岸沟通进行保钓活动。
这时,爱国留学生、中央电视台编导李楠和张立昆走到一起。
冯锦华今年33岁,山西人。2001年8月14日,当时就职于东京博朗思特国际电话公司的冯锦华,愤于日本首相小泉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在下班后,拿着装有红油漆的喷射筒来到靖国神社南门,朝门前的两座石兽的基座上分别喷写日文“该死”两字,而被日本警方以“损害物器罪”为由当场拘捕。
在公共物件上私自涂画,在日本算不上什么大案,只需要向对方道歉并交上罚款即可无事。然而,冯锦华却因坚持“民族立场”拒绝向靖国神社道歉而受到了警方的起诉。2001年12月10日,东京地方法院以“器物损坏罪”判处冯锦华有期徒刑10个月,缓期3年执行。
2002年3月,东京入管局以冯锦华有犯罪纪录为名取消了他的就职签证。6月23日,冯锦华被迫离开日本回国。
冯锦华利用网络,把保钓发起人的真实资料照片全部在网上公开,并设立专门的帐号公开募捐。截止到5月底就收到10万余元的捐款,其中最小的是一位小学生,是其父亲代他捐的,最多的是一位浙江青年,他一下子捐了5000多元,他们还收到纽约华人保钓组织的2000美元的捐款,和加拿大华人的2000元捐款。
2003年6月22日,25名中国大陆保钓人士和香港人士从浙江玉环出发,向钓鱼岛驶去,在距钓鱼岛附近遭日本军舰拦截,于24日无功而返。
这次保钓虽然没有成功登岛,作为32年来大陆人的首航保钓行动,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