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播种希望

——第十届农高会巡礼

2023年10月16日

漫舞的雪花挡不住参会群众的热情,从河南、山东、甘肃等地赶来的农民在实用技术馆里眼睛不够用了,百名专家咨询现场,焦急的农户们见缝插针询问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第十届农高会不仅吸引了上会的各地群众,也为农民致富、农业科研转化提供了一个平台。说起农高会,最有感触的要数依靠农高会摆脱了贫困的农民和靠科技致富的农业企业家了。

陕北靖边县农妇金泉芳丈夫去世后艰难度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走上了农高会场,从这里,她采回了致富的金种子,回陕北后,她一头扎进黄沙里,建起了速生杨基地。此后,每届农高会,她如期而至,寻找科技信息,请教专家,由一位科技门外汉变成了科技致富带头人,自己在荒沙地上建起了500亩速生杨基地,还带动周围群众建起了2700亩速生杨基地;岐山县马江镇群众靠小小的红辣椒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是农高会给了马江镇人这样一个机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庄灿然教授在马江镇建立农家大院,在这里推广示范“8819”辣椒新品种和生产新技术,使辣椒亩产值提升到5000—6000元,从此这里户户种辣椒,并带动了全县且辐射到周边地区,农民学到了科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肥研究所的吕殿清则说,没有农高会,他耗尽20多年心血的研究成果只能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了,是农高会给了他一次机会。他与西安投资商陈盈朴共同成立了以生产植物配方化肥为主的股份制公司,并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吕殿清成了“知本家”。不止吕殿清一人,据统计,6年来,借农高会,杨凌共转化科研成果800多项,转化率从原来的20%提高到45%,一大批尘封箱底的成果重见天日,重现价值。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广处副处长谢恩魁介绍,示范区成立后,通过每年的农高会,农林科大的一大批科技成果从学校走向田间地头。现在,农林科大在西北地区建立了五类试验示范和推广基地40多个,有400多名科技人员长期从事科技推广工作,新技术覆盖面积达30%—40%。

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农高会,教育部特意在杨凌宣传新开通的教育联盟网站,八家涉农院校通过“天上人间”的致富信息快车,通过电视、电脑等媒介传播科技知识,将中国农民引入国际化的大农业背景之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农高会给了农民、农村、知识一个广阔的大舞台,在这里将继续上演一幕幕产学研相结合的致富喜剧。

本报记者 赵阳

上篇:没有了
下篇:陇县农高会上觅市场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11/10/32060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