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继培
人逢疾病倍思医。
这“思医”的具体形式,业已被演义为“区区薄礼聊表心意。”衍生出红包大派送。然而,情有千种,礼有万般,个中喜、怒、哀、乐,自然是意味深长,一言难尽……
医者心态:医务劳动应有合理补偿,但不应是红包
目前,我国的经济关系还没有理顺,医生收入少,如一位从医三十多年教授,工资才690元;医院收费低,如一台胸科手术,收费才2500元,在欧美国家要几千甚至上万美元,医院根本没有能力改善医务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加班、超时劳动补贴极少,主要是无私奉献。医生下了手术台也吃不上饭,只好去“吃”患者。第二,我国医疗服务依然呈现出结构性短缺,看名医、好大夫,住院手术都还困难。从短缺经济学规律来看,必然导致走后门,送红包。第三,因社会收入不平衡,而医院服务又具有垄断性,因而容易出现借机索要红包的现象。第四,由于制度与法规不健全,没有强有力的社会监督和法制约束。对红包现象,虽然新闻媒介时有曝光,但多查无实据。没有明确界限,处理难以“量刑”,管理者无从下手,再加上收入偏低的现实,发现了,多数也不了了之。所以,红包现象在今天已极其普遍,甚至已经公开化,不再成为秘密。
当然,对患者送的红包,有的医务人员坚决不收。可后来发现,你不收,患者及亲属不放心,从医学心理角度上看,这是极不利于治疗的。以后,索性收下,让他们放心,治疗之后,或直接,或通过组织将红包退还本人。这样的医务人员也不乏其人。
患者心态:送红包给医生,目的是达到及时、彻底的治疗,但手段不一定合理
现如今,身患重病,住大医院,请名大夫治疗。除了高官,不送红包的患者及亲属,几乎是不存在的。身陷“红包之漩涡”的芸芸众生心态又如何呢?
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送红包已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社会潮流。10%的人对送红包“投赞成票”。据分析,患者送红包大致有这样几种心态:
正常感激型:感激大夫治好了自己的疾病,送物者有,送钱者也有,且都在治疗结束之后。主要目的是聊表心意。
万般无奈型:此类比例较大,送红包者多数处在一种被动的心理状态。认为不花钱,便不会有好大夫,不给好处,大夫不精心。等于花钱买保险,图安全,患者也不情愿,但不得已而为之。
虚荣排场型:常常以图虚荣,要面子为心理内驱力。小病、常见病也要请名医,大显其派头,出手阔绰,这类人多属大款。也有极个别经济条件不佳者,“打肿脸充一次胖子”。
跟随大众型:有的患者听说同屋病友给大夫送了红包,便千方百计地打听关键大夫的家庭地址,在病友中间了解一下送什么好,送多少,然后登门“拜访”,你送我也送。
公款送礼型:此类人有一定身份或权力。以个人名义慷国家之慨。
要解决红包问题,当务之急是要理顺经济关系。提高医务人员的收入,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其次,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让医患之间建立一种信任与寄托的关系。依靠法律。加强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