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5日早晨5时30分,我与杨利伟的距离是那样近——只有不到1米,我用摄像机记录了他从容的微笑。”
“还有15分钟发射。我的心慢慢静下来。”
“我把景别调到最大,包含了整个发射架。这样,在火箭飞出塔架前的10秒钟,镜头可以连续不断。”
“还剩1分钟。塔架顶部与火箭相连的电缆和摆杆正在缓缓打开。长箭将甩开一切,冲向我的梦中之地。”
“可以清晰地听到倒计时的口令。然后是巨大的、沉闷的轰鸣!没有任何乐器能将它表达出来,也没有任何机械的声音能与之相比。它让我热血沸腾。”
“火箭燃烧着,带着很快的加速度飞出塔架。我丢下摄像,拿起数码相机,不停地按动快门。”
……
2003年11月28日下午14时,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航天员第一个24小时”展览、“航空百年”大型展览以及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摄像画册全国首发式,同时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拉开帷幕,面对前来参观的一批批航天迷们,《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作者——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专业摄影师朱九通,绘声绘色地讲述杨利伟生活、学习、训练和出征过程中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精彩瞬间,以及自己在拍摄时的内心体验。
什么是英雄?面对山崩地裂般的腾飞,处变不惊;面对失重超重给身体带来的危险,泰然自若;面对圆满成功后的鲜花、掌声,平常依旧……置身于百个精致模型、百幅精美展板其中,西北工业大学一学生说通过朱九通的细致描绘,杨利伟的英雄形象显得逼真而亲近。
直到下午17时,这场将持续到12月3日的展览仍吸引着上百人成群涌入,不时有人对航天员的太空服、太空食品、太空起居及返回体验提出有趣的问题。
近距离认知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远征太空的历程,遥远的太空在观者面前揭开了层层神秘外衣。
本报记者 刘公望 李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