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继英
人们赞扬人民公仆郑培民,说他是一个“心细的人”,我以为,这是一个十分贴切而又耐人咀嚼的评价。
我们常常说做工作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其实,这“深入”不仅是说要走下去,而且也包含了“心细”的意思。就说下农村吧,郑培民每下农村不仅要到农民家里去,还总得掀开锅盖,瞧瞧吃的什么饭;看看猪圈牛栏里的家畜;撩开蚊帐摸摸床上的被褥……看起来都是“小事”,却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牵扯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显而易见,“心细”,就可以发现这些“小事”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心细”,就可以体察到主人没有说出口的困难和苦衷;“心细”,就可以见他人之所未见;毛泽东同志说:“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心细”就是“认真”二字在贯彻“三个代表”思想过程中的具体体现。那些走马观花,走过场的下农村与他不可同日而语。
的确,中国的老百姓历来以忠厚老实任劳任怨著称,再大的困难和苦衷,只要还能勉强凑合着过,从不愿对外人开口,更不想麻烦领导,习惯压在心里,自己背着。因此,领导若真想掌握真实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谋利益,不只是要常常深入下去接触他们,还得仔细观察,耐心探询,更要用心去体会。郑培民有个残疾人朋友,开了个小饭店,这个小饭店并非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饭菜手艺也没啥特殊之处,可郑培民每次从这儿过都要在这儿停车吃饭。为什么呢?他用这种方法既可以了解民情,又不给当地领导添麻烦,也照顾了对方一家生计。而郑培民考虑到残疾人既要养家糊口,又不轻易受人施舍的尊严却从不说破。你看,他的心有多细,想得多周到!情真意切如春雨滋润禾苗,润物无声,让人着实有点动容。这与那些按上面安排(如春节)才专程把慰问品(金)送到困难户手上,再嘘寒问暖几句就打道回府的完成任务式的访贫问苦相比较,郑培民可真是个为贫困人群着想的“有心人”。
什么叫“有心人”?“有心人”就是“心细的人”。只要你对某件事或某个人情有独钟,就会对他们特别留意、关爱,再不起眼的事也会看在眼里,刻在心上。所以,“有心”就会“心细”;反过来,“心细”又印证了他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有心”,爱的真切。
人各“有心”。只是由于各人所爱不同,因而“心细”的对象和事物也就不同罢了。比如,爱名爱利的,对牵扯到自己名利地位的事就特别在心、关注,有的人每次开会对安排自己坐前排还是后排,中间还是靠边就忒“心细”,口虽不言,而苦乐自知。还有一种人对别人塞进自己书摞里老压在茶具下的“信扎”也很“心细”,瞟一眼就可以估摸到它的薄厚、价值。而人民公仆郑培民和他们恰恰不同的是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自己”,所以就生怕人民群众有什么困难和苦衷没有发现,被自己遗漏,得不到及时解决,对不起人民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因此,凡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事他的心就细如发丝。
我们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可真正能看到这些“小事”,而且把这些“小事”当大事来抓来办的人,也只能是郑培民那样“心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