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晓东
想必很多人都看过几年前郁秀写的一部反映中学生活的小说《花季雨季》,每个人都羡慕他们忙碌充实的学习生活、纯真美好的感情、幸福的家庭环境。可是在11月10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我看到的却是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的两名少女因被父母逼婚而相继自杀。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篇报道,我甚至有点怀疑这是不是2003年发生的事。当我们身边的中学生嘴里嚼着口香糖、还在伸手索要零花钱的时候,却不知道另外一个花季少女正陷入崩溃、在嘴里放下最后一片安眠药。我的心如刀铰。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同样是花季,可是却是完全不同的命运。一面是高考前的冲刺拼搏;一面是黄泉路上悲痛的哭喊。
为什么很多事非要“以死抗争”?为什么都进入二十一世纪了,这样愚昧荒蛮的悲剧仍在上演?那篇报道中写道:妇女在当地人的眼中仍得不到重视,很多人认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更可怕的是许多家长认为,让子女早日成婚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女孩,长大后怕“出事”,怕听到流言蜚语。这么传统的观念,这样的封建糟粕在当地人的眼里还视为千年不变的定律。不得不让我们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试着推算一下,自杀的两位少女都是十六、七岁,以他们那里早婚的习惯,可想而知她们的父母也不过三十六、七岁左右。属于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一代人,正是赶上“文革”时的教育真空。以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完全不可能接受新的知识,只能固守经验而迟钝地生存。孩子就成为父母教育缺失、陈旧思想的牺牲品。因为孩子最早、最易接受的往往是父母的价值观。不由的让我想起陕北“放羊娃”的故事,可怕的“恶性循环”!教育孩子,首先从教育父母做起。亟待解决的是加强对父母的教育,改变他们的习惯思维,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
当地官员所说的“普六”难以完成,“普九”勉强完成,应该追述到二十多年前。因为二十几年前埋下的隐患而结出了现在的恶果。我们今天看到只是这两个以死抗争的孩子,不知道那些屈服的泪水又有多少呢?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教育投资的少之又少,教育改革的举步维艰。设身处地,使我怀着巨大的担心,不知道明天是不是又会看到花朵无辜凋谢。
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